(2005年12月27日中国共产党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杭州市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是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根据中央、省委和杭州市委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精神,制定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区融入大杭州,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强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富裕和谐现代化强区的关键时期
1、“十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十五”期间,区委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萧山实际,作出并实施了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发展战略转变、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城乡一体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战略决策,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五”时期,我区综合实力快速增强、经济质量和效益快速提升、改革开放快速推进、城乡面貌快速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快速提高。预计到“十五”期末,全区生产总值可达58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可超6000美元。“十五”时期取得的成就,为我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机遇与挑战的交织期,我们将面临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进一步加速,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方兴未艾,国内外经济互动性增强,既为我们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也使我们面临着资源、技术、市场、人才激烈竞争的挑战和贸易保护、贸易壁垒的矛盾。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发展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区域合作与竞争出现新态势,为我们率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也对我区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功能转换、体制机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和增强应对风险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十一五”时期是我区融入大杭州发展的关键期。随着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速萧山和余杭区融入大都市、进一步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等政策意见的深入实施,“钱塘江时代”的到来,“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的推进,将使萧山成为杭州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人居佳地的主平台和优先发展区域。时势要求我区以更新的观念、更高的起点、更优的质量、更快的速度来做好“融入大杭州、建设新萧山”这篇文章,加快基础设施、城市功能、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对接,实现融合发展。
4、“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加快发展转型和质量提升的攻坚期。经过“十五”的发展,我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阶段性特征,清醒认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要看到我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还比较大,体制机制和管理服务创新有待进一步增强。我们一定要认清使命,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前列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推动萧山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萧山“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5、“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和“融入大杭州、建设新萧山、引领新发展”的要求,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质量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为根本,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联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萧山。
推进我区“十一五”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中央关于“五个统筹”的要求和“六个必须”的指导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以经济质量、城市能级、社会质量、人口素质的全面提升为重点,促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和谐发展。结合我区实际,重点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融入大杭州战略,努力促进萧山和大都市发展的互动对接。进一步增强大杭州意识,按照“主动融入、体现特色、承接辐射、实现双赢”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管理模式和协调方式,主动承接大杭州功能转移和辐射带动,继续实施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发展战略的转变,推进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民生活政策的接轨,实现经济、城市、社会、文化和人的都市化。
——坚持产业大跨越战略,努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以城市化为载体,带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市场化,加快国际化。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知名品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双轮驱动”,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推进体制、机制、管理、科技、文化创新,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城乡大统筹战略,努力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功能布局,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一副三组团”、“一港四区”等重点区域和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人口、产业、居住集聚。积极实施就业统筹、户籍统筹、规划统筹、社会保障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社会公共教育卫生文化资源统筹和环境建设统筹,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优势互补、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坚持建设大文化战略,努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提升人口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加快建设文化名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现代化。推进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人才强区建设,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缓解人才结构性矛盾,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兼顾各方利益,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不断提高社会质量。
—坚持环境大提升战略,努力促进生态竞争力和城市亲和力。牢固树立“环境立区”的理念,推进“生态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与管理,完善公共设施,提高城市品位。更加注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发展民主,健全法治,维护社会稳定,打造诚信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有序的良好环境。(下转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