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1月12日讯近日,家住芝罘区的马大爷向市消协投诉,前几日他在公园散步时被某保健品公司的推销员忽悠着购买了一件“保健外衣”,商家当时承诺他一个月内无效可以全额退款。但是当马大爷感觉不适而要求退货时,却遭到了商家的拒绝。
像马大爷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据市消协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市消协已经受理10多起老年人投诉,投诉主要集中在食品、机械保健品和药品等方面。家住新闻中心附近的王老太在一次回家的路上,被一药品公司的推销人员截住,告知这家公司正在附近进行免费健康讲座。王老太花50元买了一个疗程“药品”,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几天后,在这家公司多次电话催促下她又被忽悠着去听了一次课。此后,这家公司的推销人员便三番五次去她家里推销,恐吓威逼她购买药品……类似这样的事例在市消协的投诉记录中比比皆是。
据市消协卢伟杰介绍,这些被投诉的保健品商家常常出没在街头、社区、公园、早市等老年人集中的地方,打着义诊、讲座、免费赠药等旗号,通过诊断无中生有或夸大病情等方式诱惑老年人上当。据调查,这些在街头兜售的保健产品多数为三无产品,其生产厂家有些根本没有营业执照。因其常年在街头乱窜,给老人健康造成很大伤害。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买保健品来养生保健的观念逐渐为老年人所接受。记者在我市海滨、电力等住宅小区调查发现,接受采访的多数老年人表示,在保健品、卫生用品等增进健康的支出上他们愿意也舍得花钱。然而正是老年消费群体这种“有病治病无病消灾”以及把保健品当药品的心理使然,使他们轻易地掉进了一些不法商贩设置的陷阱,把一些普通的保健品当成了灵丹妙药。
市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科科长张建军指出,一些不法商贩之所以频频得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与老年人爱贪便宜的心理不无关系,“免费”、“义诊”、“比市场价更便宜”的口号把老年人骗得晕头转向。
针对我市一些老年消费者在消费问题上频频进入误区现象,市消协有关人士特别提醒老年人,应加强鉴别能力,认识到保健品不是药品,更不能包治百病,绝不能偏听偏信误入“义诊”的陷阱。在购买保健品时,务必看清保健品的批准文号、功能、作用和适用人群。老年群体应提高警惕,科学消费,自我防范,避免上当受骗。(邹牧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