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探险队员出发。
在天坑底部“坐井观天”。
生机盎然的神秘“地下森林”。
文/图 记者 卜瑜 通讯员 赖南坡、洪袍
1月8日上午9时32分,这些身为公务人员、私营业主、公司职员、退役消防队员的探险者将三根足以承受数吨重量的专业绳索固定在通天箩边缘的坚固树木、栏杆上,然后利用下降器将队员垂直下降至坑底。一根维系生命的绳索,牵着一腔勇敢的激情,8名探险队员或笨拙、或轻盈,或意气风发、或紧张谨慎,终于在12时06分有惊无险地陆续安全“降落”在通天箩坑底。
独一无二半封闭“地下森林”藏身谷底
美国的阿里西波大漏斗号称世界第一,它的洞口直径是322米,深70米。而通天箩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完全封闭的下降洞穴,深度达97米,上小下大,洞口直径73米,底部最大直径140多米,号称“中华第一洞”。整个洞穴四壁呈倒立梯形,形似一个肚大口小的巨大农家所用谷箩,“通天箩”名称由此而来。
千万年前败叶没过膝盖
通天箩岩壁垂直陡峭,外界的人和动物都很少能进入天坑,天坑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阳光透过坑口“大嘴”可以直射坑底,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光照条件。经过洞口落下的雨水与地下水的存在,又为生物生长提供了水分。而由于坑底海拔高度低于坑外高原,上小下大的巨大“石箩”将寒风拒之门外,所以坑底明显比坑外温暖许多。时逢寒流来袭,站在天坑边缘往下望,一片郁郁葱葱的地下森林生机盎然、青翠欲滴,与周边山上一片披霜带雪的枯黄林木相比截然不同。但站在高于坑底近100米的高度往下望,茂盛的林木群就仿佛如茵的小草株。
这个高度封闭的“地下森林”在世界上并不多见,成为现代生物学家研究原始生态的宝库,对研究岩洞植被的起源和发展有极大价值。千百万年来,天坑里的动植物就在这里生老病死,不仅保留着数千万年前的生物化石,还保存着几亿年前的生物物种。
站在极少数人能涉足的天坑底部,数千万年来枯死败落的残枝败叶最深处竟然没过了探险者的膝盖处。
树木疯长蛇虫绕行
天坑洞底部有约3500平方米,生长着一片几乎与外界的生态系统相隔离的原生性的植物群落。在洞底棕黄色的土壤与灰白色石块间上生长着大量参天树木,但与外界树木明显不同的是,为了争夺有限的阳光雨露,大部分的树木只能朝上“疯长”,树型又瘦又高,许多树的直径只有20厘米左右,但高度却达到了30多米高。
乔木下密布着1米高左右的灌木丛,地表遍布一层绿油油的矮小植物,地表林间苔藓、真菌及小昆虫随处可见。在这个奇妙的半封闭的地下世界中,林木丛生、藤蔓相缠、花草争妍,不愧为粤北石灰岩地貌的一朵奇葩。
曾多次下洞底探险的队长李丹军告诉记者,此前还有探险者在这个独特的地下植物乐园发现了不少稀有植物———如“广东金腰”等,如逢夏季来临,鸟儿在头顶飞行、蛇儿在林间爬行、虫儿在人身边绕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
洞壁结钟乳
天坑洞壁陡峭,壁上几乎没有什么植物,一层一层的石层被地壳运动顶起来形成斜纹或上、或下,清晰而显眼,在层逢间也结出不少的钟乳石,犹如鬼斧神工之作。
通天箩四壁还有2个大小不等的岩洞,探险者们随后又手脚并用地爬上了分别离地约90米的洞口。这两个石灰岩洞由于不再有地下水渗出,洞中众多垂下的钟乳石早已没有了晶莹光泽,钙化了的表面坑坑洼洼地变得很粗糙,地面是厚厚的碎石和尘土,一群探险者趴在里面手足并用,缓缓蛇行方进入洞中深处。岩洞寻宝林中发现的不明动物尸骸。
神秘地下世界
据了解,该地区的石灰岩溶洞和漏斗形洞穴特别多,仅方圆10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有较大的洞穴达15个之多。其中最大的通天箩是1981年被发现的。当地长者告诉记者,通天箩发现之初,坑底竟然散落着不少人类尸骸!有可能为古代探险者失足坠下,更有可能为战乱年代被处决的犯人。当地民间还传说其中一个秘洞藏满金银珠宝。
1988年,中美联合科学探险考察队首次征服了通天箩,获取第一手资料,引起广泛关注,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当时成功探底的都是美籍队员。
1992年2月才实现中国人独立进入通天箩。近年来,每年都有探险队凭借先进的器材和娴熟的攀爬技术成功进入了通天箩的神秘地底世界,但人数屈指可数。
天坑成因众说不一
关于通天箩的形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天上陨石砸下而成;也有人称是石灰岩地质区中的雨水沿着岩石的裂隙渗入地下,一路溶蚀四壁,逐渐扩大,形成大型溶洞,溶洞往下崩塌,直到最后洞顶完全塌陷,形成了喀斯特漏斗。
地下森林的成因至今也尚无定论。有学者称,天坑内壁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剥蚀,与山间落下的残枝败叶、动物尸骸等物质一起变为肥沃的土壤,而衔着各种植物种子飞越天坑的群鸟,则成为播种者,如此天长地久,就形成了森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