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大快人心”……由振奋而发出的感叹,几乎成为佛山市本届人代会分组讨论时代表们发言的统一开场白。昨天(1月11日)上午,佛山市市长梁绍棠在佛山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透露2005年佛山GDP预计达到2379.80亿元的重大消息之后,“佛山GDP预计突破2000亿”随即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讨论的焦点话题。
佛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顺德区委书记陈云贤:
2000多亿元是实力的体现
佛山GDP预计突破2000亿元是件大好事,是全市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佛山的竞争力,目前在全国的发展中处于前20位,而五区都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前五十。这2000多亿元是佛山实力的体现,体现了佛山建设产业强市目标的正确性。在这2000亿元的背后,是雄厚的产业实力在支撑。在“十一五”规划和今年的工作部署中,产业强市仍被作为发展基础,并且明确提出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产业,发展方向十分明确。
禅城区区长林邦彦:
GDP的突破得益于各区均衡发展
去年佛山市GDP预计突破2000亿元,得益于市政府产业和经济发展思路的到位,得益于各区的均衡发展。去年,禅城、顺德、南海实现高基数上的高速增长,高明、三水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态势一片喜人。而且,从2005年的情况看,佛山的经济发展是既有速度,有质量,又有后劲,这也为佛山“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2%打下了良好基础。
南海区区长李贻伟:
“十一五”期间将坚持“两轮驱动”
非常高兴,也非常感动,这是对我们几年工作的总结,也是大家辛勤工作的结果。数据表明了过去的成绩,但是我们在高兴之余也要开始下一步工作了。南海区在“十一五”期间将坚持“两轮驱动”的策略发展经济,同时将更加关注环保、治安、土地等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顺德区区长周天明: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尚有空间
佛山去年的GDP预计达到了2300多亿元,这个成就是令人兴奋的。这个成绩的取得,与佛山在过去五年的发展中始终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密切相关。
在未来发展的部署中,各项经济指标的制定都本着客观、科学的态度,既反映佛山的实力,又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留有很大的空间。除了在经济发展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之外,文化的建设也更加科学,安排更加周密。可以说,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佛山未来发展的一大特色。
高明区区长马亮照:
为“十一五”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佛山作为一个中等城市,能够在2005年预计实现GDP突破2000亿元,能够在“十五”期间实现高速度而又高质量的发展,实在很难得。我认为,佛山突破2000亿元大关的意义不仅仅在GDP的增长上,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佛山背后已有强劲的产业支撑。这将为佛山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除此之外,从广东省全省的角度上来说,我认为佛山的发展为广东作出了贡献,对整个广东都会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
三水区区长宋德平:
发展最终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佛山经济走了一条健康和科学的道路,其发展不仅仅表现在GDP上,组团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名城建设、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同步的,同时伴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最终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200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300多亿元。佛山区域调整以后,发展活力完全释放出来,顺德提出今年GDP要达千亿元,南海则提出2007年GDP要达千亿元,三水要学禅城、赶禅城,2010年地方生产总值目标是500个亿。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将全市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随着众多大型工程的建设,佛山大都市雏形已经显现。
中国民主同盟佛山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佛山市政协委员周晓山:
实力增强让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佛山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000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预计突破2000亿元是一个质的飞跃,在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佛山生产总值还要翻一番,佛山经济底气由此可见一斑。经济基盘增大,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许多过去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现在都可以放手去做,并且还做得很好。去年11月份亚洲艺术节的召开,中心组团六大工程建设,佛山大道立交、105国道改造、碧桂路等16项骨干道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车,道路改造、广告牌拆除等城市面貌的整治,都是以厚实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的。经济发展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近来佛山“十大民心工程”成绩斐然,困难家庭子女入学问题的成功解决,164万农民也成功变身居民。一句话,经济实力增强可以让许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佛山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佛山市政协委员刘建华:
资源环境形势日显严峻
近几年,佛山经济都保持高速稳地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市人口众多,资源匮乏,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显突出,人均水资源仅为1019立方米,人均耕地只有0.36亩。要持续保持发展势头,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其实,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市已经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区域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长足的经济发展为循环经济的推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只要更新观念,统筹策划,创新投入机制和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必然会转变我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施维 刘晚姣 龚晶 胡智勇 林焕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