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昨天上午,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秘书组举行记者招待会,副市长童小平、市发改委副主任杨庆育就我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做了简要介绍,规划提出重点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68名专家组织47个前期研究课题,并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民生难点和热点成重中之重昨天上午,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秘书组举行记者招待会,副市长童小平、市发改委副主任杨庆育就我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做了简要介绍,规划提出重点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简称“十一五规划”)历时一年半编制过程,在此次人代会上新鲜出炉,并将接受全体市人大代表的审查。
童小平介绍,“十一五规划”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及政策取向,提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未来5年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详细求解民生问题
“十一五规划”共分13章65节,总共4万多字正文,82页,有5个图表,19个专栏和34个指标。其中,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例如就业、收入、公共服务、医疗、社会救助等难点和热点都概括在构建和谐重庆一章,这也是“十一五规划”中最长的一个板块,共有11页,将近占全文的1/7。
童小平说,“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惠民”,我们发展是为了人民,让重庆人也能从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也就是王鸿举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让重庆人民能生活得更加美好”。
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长达4万多字的规划是如何出炉的?童小平透露,“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从2003年启动,专门成立了由市内外68名专家组成的规划咨询委员会,组织了47个前期研究课题,广泛征求了社会各方的意见。
5大指标实现突破
“十一五规划”中,用一页半的篇幅总结了“十五”取得的巨大成就。“十五”计划可量化的35项指标中,20项指标提前1年达到,13项按期达到,只有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和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两项指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初步统计,“十五”期间,我市有5项重要指标实现了突破:2005年全市GDP突破3000亿元,达到3100亿元,常住人口人均GDP达到1118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达到201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达到394.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达到1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240元。制图/张异名词解释十一五规划背后预期性指标
政府通过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予以实现的目标。政府重在创造良好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综合运用规划、财税、土地、产业、环保、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规范市场秩序和市场主体行为,努力争取实现。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21个预期性指标(包含1个子项),例如GDP、人均GDP、城镇化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等。
约束性指标
政府通过强化公共服务和调控手段予以实现的目标。该类指标是市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区县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并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予以实现。约束性指标带有政府向人民承诺的性质,因此指标的选择限定在政府职责之内,评估规划完成情况时,主要是考察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14个约束性指标(包含1个子项),例如人口自然增长率、耕地保有量、搬迁安置三峡库区移民、公路通车总里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两会报道小组采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