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更绿,水更清,这既是全省人民的期盼,也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在基层水利部门摸爬滚打20多年的张健代表,对此有更多的思考。
张健代表说,“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明确提出,“实施蓝天碧水和造林绿化两大工程,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这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山西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省份之一。张健代表建议,当前,我们在加大人工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实施封禁治理,充分发挥大自然天赋的自我修复能力,走一条快速、高效、健康的生态建设之路。
张健代表说,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对生态修复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目前全省已有4个市、70个县出台了有关生态修复的政策性文件。实施生态修复面积达到2.33万平方公里,占到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近1/4。从事多年水土保持工作的张健代表认为,周边省区和我省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山西这种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要加快水保生态建设步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确立因势利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治水思路,把生态修复和人工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张健代表建议,省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生态修复和封育治理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这项工作: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确立水土保持要在人工治理的基础上,加大生态自然修复的治理思路,把封育治理作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战略措施;二是要在政策中明确,对地广人稀、生态条件极其脆弱、当前无力治理的荒山荒坡,要彻底实行封山禁牧,完全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初期植被;三是对植被条件较好的放牧区,下决心按立地条件、草地生长情况、面积大小确定载畜量,实行围栏限牧、舍饲圈养,合理保护和利用现有资源。要坚决制止粗放式的滥牧,解决好发展畜牧与生态保护这一对矛盾;四是对目前正在进行治理的区域,要根据当地群众的意愿和投入能力,采取封治同步、先治后封、先封后治等形式,达到尽快恢复植被的目的;五是对那些土地承载力极为有限的特殊区域,要采取生态移民的方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本报记者孟银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