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图为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前排左二)与村民在一起。
半个世纪以来,与吴仁宝同时代的不少“红人”,或者被人们淡忘了,或者倒下了,或者销声匿迹了。而他,今天仍然挺立在田头车间,活跃在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轰轰烈烈的实践中。
他何以能够几十年来一直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日前,记者走进华西村,发现、解读吴仁宝的8把“钥匙”。
实事求是
吴仁宝经过大风大浪,记者问他为何“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吴仁宝回答:实事求是喽!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这个改革在当时是一个强力风向标。可是,以集体经济壮大起来的华西之路咋走,忽然间成为摆在吴仁宝面前的一道坎!
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茶饭不思,此时吴仁宝知道,华西村命运,还有自己前途,就拿捏在此。必须看清楚,想明白……
分?!当然有分的好处,分是拥护改革,随大流,没压力,解放30多年来,农民还没尝到分田到户的乐趣呢;
不分?!不分的好处就在眼前,华西村人均半亩地,此时集体经济已经有了厚实基础,农民开始过好日子了,干吗一定要分啊?
中央政策呢,很清楚,宜分则分,宜统则统;中央意图呢,也很明白,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富起来。有啦!凌晨4点钟,吴仁宝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召集村干部开会,宣布他苦思冥想的结果,让大家讨论:不分!800亩田地给几个种田能手承包。“不分”的决策得到村民一致拥护。
现在想起来,有人为华西村捏把汗:要是当时“分”了,也没有今天一个2005年集体经济产值达300亿元的华西。也有人给吴仁宝放“马后炮”:当初你老吴不分还真看得远啊!
捏把汗也罢,放“马后炮”也罢,吴仁宝一贯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
“大跃进”时代,上面来人直逼先进分子吴仁宝报稻谷亩产数字,吴仁宝问人家多少,上面暗示,最少的也是亩产一万斤。哇!吴仁宝手忙脚乱,报了个3700斤,上面来的人阴沉着脸,悻悻而去。吴仁宝走到暗处,自己掴了自己一个巴掌,心想:自己报3700斤也说了假话啊。
吴仁宝清楚得很,在苏南农村,一般只能2年3熟或1年2熟,种田只能“落个肚子圆”。上世纪60年代,华西村600多个劳动力扑在田地上,即使把田“绣出花”来,也还是很穷。算算账,还是搞工业好。于是,1963年,华西创办了废纺站,一个妇女一月能净赚四五十元;1965年创办华西铁匠店,至今华西年利税3000多万元的钢铁厂仍能看出它昔日的影子;1969年创办华西五金加工厂,简直是一个“地下工厂”,白天歇业,晚上加班加点,9年创业中,偷偷为华西赚来100多万元的殷实家底……
吴仁宝说:还是搞工业好!这是最大的实事求是。吴仁宝说: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东说东倒,西说西倒。所以,满身实事求是“细胞”的吴仁宝,最痛恨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人说,实事求是考验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标出了庸碌之辈和杰出干部之间的分水岭;
人说,成功者吴仁宝,红旗飘飘吴仁宝,思想根基就在这里。
大梦先觉。
吃透“两头”
吴仁宝曾谈过自己的“两手抓”:一手抓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也就是同各级组织保持一致;一手抓同人民群众保持一致,也就是同各族人民保持一致。
“两手抓”对吴仁宝来说,轻车熟路。
吴仁宝说,这两头保持一致,华西才能“健康长寿”。如果同上面不保持一致,单单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实际上最终不能与百姓保持一致。如果不同上面保持一致,上面把你撤掉了,你就没有办法为老百姓服务了。
这个老吴,就是这样“两面讨好”。上世纪70年代曾在华西村插队锻炼多年、现任江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姜宪,为吴仁宝折服:上面的方针政策老吴总是弄得很明白,百姓的利益常揣心头。姜宪说起这么个故事:
1962年夏的一天,当时担任江阴县华士公社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吴仁宝带领乡亲们干农活,中午时分,实在太累,吴仁宝回到家,顺手拉来一条长凳,枕着收音机就打起盹来。调低收音机音量,闭上双眼,慢慢进入梦乡……希腊神话中有位巨人,叫安泰,他是海神波塞冬和大地母亲生的儿子,当他和敌人搏斗感到疲倦时,只要一站在大地母亲的身上,就能汲取无穷力量,变得战无不胜。后来对手赫斯托尔获知这一秘密,把安泰举在空中,脱离大地的安泰就这样被扼死了……“死啦,死啦!”突然,吴仁宝满身冷汗,从长凳上翻身摔下。正在厨房劳作的妻子赵根娣吓坏了,忙问做啥。吴仁宝说,他刚才好像看到有人被举起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妻子递来热毛巾,要他别神经兮兮的,刚才是广播里的播音员在讲故事。“哦!”吴仁宝又下地干活去了。
才读过几年私塾的吴仁宝,到后来深刻理解了这个故事的寓意。
从未离开华西,从未“忽悠”过群众,扎根在华西的沃土,扎根在百姓的心灵,才有吴仁宝今天的“根深叶茂”。
华西村年纪最大、现年95岁的李满金老人告诉记者:打吴仁宝光屁股时就认识了他,活到百岁,还没看到仁宝的脚步离开过华西呢。是的,1975年到1980年中,即使官至江苏省委常委、江阴县委书记的吴仁宝,还兼着华西村的支部书记;
曾经有个外地的村支书问吴仁宝:为什么你们这里搞得好而我们那里搞不好。吴仁宝问他当了多少年书记,对方回答:3年。吴仁宝说,你当满和我一样48年书记,一定会干得比我更好!
48年,用半个世纪来“吃透两头”,吴仁宝就有这个心思和毅力。
与时俱进
听广播、看报纸。吴仁宝几十年雷打不动,从时政新闻里锻炼了自己极其灵敏的政策嗅觉。
1992年2月19日开始,《深圳特区报》连续发表了《要搞快点》、《要敢闯》等8篇重磅炸弹级的文章,舆论传开,引起了吴仁宝的高度重视。他想起邓小平,并在新闻中留意这位伟人的行踪。
吴仁宝坐不住了。
3月1日凌晨2点,吴仁宝在床上辗转反侧。亢奋、激动,吴仁宝决意要做点什么,抓起床头电话。
“喂,总机吗,请通知村党委委员、正副村长、各厂厂长,一个小时后到南苑宾馆403会议室,参加紧急会议!”
3时整,吴仁宝手下的各位大将,懵懵地坐在面前。
吴仁宝情绪高昂:“根据我最近搜集到信息和多年的经验分析,邓小平出来讲话了,经济发展的浪潮马上就要到来。经济一大上,原材料就吃紧涨价。我们要赶紧筹钱先把粮草买下……”
睡眼惺忪的人立刻提了神。人人都明白,眼下马上要干什么。
从3月1日到15日,华西村人筹措资金2400多万元,一下子购进近万吨钢坯,上千吨铝锭……生产用的原材料堆满仓库。
疯子,疯子!看不懂的人根本不明白吴仁宝意欲何为!
3月11日,邓小平南方谈话传达后,全国掀起一个加快改革和发展的热潮。经济规律马上应验,随之而来的是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扬。
当初蒙在鼓里的人,此时才明白吴仁宝先人一步。吴仁宝把原材料用于企业的正常生产,保证了客户的需求。这一年,华西的企业,一跃而上几个台阶!
吴仁宝的行动有许多“过去式”和“进行时”。当上市成为公司发展的需要时,华西的公司也及时上市了;当要倡行科学发展时,吴仁宝早在考虑“不要坐吃山空”,换句话,就是可持续发展……就这样,吴仁宝总是挺立在时代潮头。
一个上世纪70年代的“农业老典型”,迅速变成90年代的“工业新样板”,而今又变成21世纪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是与时俱进!
精神支撑
华西村,几十年老典型。华西人,骨子里游动一种东西。
华西村民称其:气脉;吴仁宝称其:精神!
1991年,吴仁宝将“华西精神”总结为16字: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从分配,实绩到位。这是华西村几十年创业富民、用血用汗用泪凝成的。
冯治,江苏省委党校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关注和研究华西现象。近年,他撇下老婆孩子,一头扎进华西,奔华西精神而来。
经过多年研究,冯治认为,华西精神是华西人成功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写照,是华西人性格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的综合反映。华西精神的本质是艰苦奋斗,核心是创业富民,表征是创业、创新、创优。华西的发展,始终体现了创业的精神、创新的力量、创优的动力。创业、创新、创优,是华西精神与时俱进的核心所在!
吴仁宝说:学者学问高,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冯治说:吴仁宝用行动诠释了一切。
到华西走走,你很快会发现,这里一土一木,一花一草,弥漫着“精、气、神”。
记者在华西农民公园看到,当年华西人烧砖创业的窑洞还在,教育青少年的“二十四孝亭”和“桃园结义”,仍能使人想起吴仁宝的良苦用心……
伟人有大起大落。吴仁宝也有“三掼三跌”:上世纪70年代,被人污蔑为假典型;1980年,身为县委书记的他落选党代表;1995年,落选全国人大代表。面对这些坎坷,吴仁宝以体现华西精神的“四不倒”一一应付过去。
吴仁宝用亲身经历诠释着:天大的困难“难不倒”,大把的金钱“诱不倒”,血淋淋的恐吓“吓不倒”,再多的荣誉“夸不倒”!
如今,这“四不倒”成为教育华西人的生动教科书。
共同富裕
华西村旁边,有个龚巷村,村里有个胡寿根老人,今年89岁。他告诉记者,自己心里暗暗羡慕了华西50年,而今,当龚巷村合并到华西后,胡寿根老人做梦也想不到会成为华西村村民。过年过节有物资,每月拿120元养老金不用说,脸上真有光彩啊。儿子搞个体,在外出差,听说是华西村的,待如贵宾。
几十年来,吴仁宝心里就“一根筋”: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
于是,从2001年到2004年,华西为周边村民发放保养金、粮食补贴等5800多万元,为周边村修桥铺路等花费7400万元,为周边村民送股5368万元,给优秀外来务工人员送股3833万元……
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吴仁宝就在大江南北输送华西致富经验,办起宁夏华西村、黑龙江华西村,既给钱又给物,更给技术和精神……
于是,华西的“十一五”规划中,决定5年时间内支出2500万元,让全国5万个村支书到华西交流5天,传授“村帮村,户帮户”的经验,为实现“全国富”尽己之力……
“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70多年前,吴仁宝在读“子曰诗云”时就看到这句话。这句话,他记住了,实践了,一辈子!
科学发展
吴仁宝说:发展最科学,实事求是发展最科学,节约资源发展最科学,有效益的发展最科学。
几十年来,在原来小华西0.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吴仁宝将村里的“一亩三分地”搞得生龙活虎,农业稳,工业突飞猛进。10多年前,又冒出了旅游业。当时,有人对前来华西参观取经的游客收取10元一张的门票大为不解,认为华西真是“掉进了钱眼”,后来,华西的接待站变成全国前20名的旅行社,旅游业年收入超亿元,人们再一次发现,吴仁宝发展经济的眼光如此深邃。
吴仁宝向人私下透露秘招:要学会循环利用资源,用资源循环赚钱,用资源赚大钱,这就是科学发展。
自上世纪末开始,华西村就把工业剩余热量分送到村民家中,使村民一年四季有热水,这是直接的循环利用。
华西年产100万吨的钢铁厂,不见黑烟,不落灰尘,污水零排放,高炉煤气变废为宝,成为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典型;
年产40万吨高炉水渣用于生产水泥,既保护环境,又增加效益。在企业和产业间建立了生态工业网络和资源再利用体系,形成了循环经济模式。
如今,华西村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
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的村庄。3年前,华西周边16个村开始陆续加入到华西村,华西村的面积扩至30平方公里。吴仁宝心中又有了“大九九”:以当地龙砂山为界,山北农田规划为“粮仓”,山南工业区规划为“钱庄”,而山脚别墅居住区,建设一个人间“天堂”。
这就是一个中国农民的科学发展理念和行动。
学习提升
华西人有特别的学习方式。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干部如此,村民亦然。
程先敏,原是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加盟华西18年,现已干到华西村党委副书记。他说,华西村党委每月8日的学习例会制度,坚持数十年如一日。村领导班子每天晚上有个碰头会,风雨无阻,这是一种特殊的“脑力激荡”方式。华西村的学习气氛像大学一样浓厚。
孙海燕,江苏盐城人,1992年高中毕业来华西当了一名擦车工,如今在华西这所大学校里,靠“偷学技艺”,已成长为村党委副书记、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他介绍,在华西,给村民办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技能补习班,村民一边“富口袋”,一边“富脑袋”。他忘不了,2002年9月,华西村30名优秀党员干部,组成赴中央党校学习小组,开创村级干部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先河。
在吴仁宝带领下,华西村党委已变成一个学习型党组织。一次,有学者与吴仁宝交流,提到汉代王符的话:“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民贫则背善,学淫则诈伪”。
长期坚持每天早上4点钟就起床读书听新闻的吴仁宝回答:正是正是!一天不学习是损失,三天不学习是错误。
文化底座
吴仁宝为何是棵“不老松”?一位在华西调研的学者说:文化底座不一样,经过三千年优秀吴文化的浸润与折射,有了刚柔相济和兼容并蓄的法宝,吴仁宝倒不了。
不无道理,难怪人说吴仁宝是“一锅老汤”。“汤”里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吴仁宝儿时读私塾时就记住了;
明代,就在离华西半小时车程的一个小镇,出了个徐霞客。不爱功名,不走坦途,不唯书本,不信神怪,历经34载,踏遍万山千水,求实,溯源……吴仁宝记住了;
1912年,孙中山号召:叫全国文明从江阴发起。吴仁宝也记住了……
都记住了。华西所在的无锡市,就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那种商业细胞弥漫在江南大地。吴仁宝偷偷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就曾揣着无锡的鸡去上海贩卖,学生意,做买卖,从此开始……
跨过这道山,越过那道坎,吴仁宝,这位扎根华西村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巍然屹立在8亿农民的心中!
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邱曙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