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07:21
“双赢”
2005年,有些书在欧美市场上吃得开,来到中国依然销售红火、读者同样买账———因为他们在中国图书市场实在是垄断得很彻底。这两个寡头一个叫丹·布朗,一个是J.K罗琳,一个是写作路上坎坷不断的失意男,一个是曾经生活事业两冷清的孤独女。他们两个都度过了创作的冰河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迎来了躲闪不及的名人生活。纵观2005年的版权引进图书市场,我们勤奋但是不够幸运的版权工作者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工作没有收获到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的丰硕成果。能够在国内销售排行TOPl0上始终屹立不倒的,除了《哈利·波特》和《达·芬奇密码》,几乎没有其他幸存者。
尽管有一些版权书因为某些契机获得了跟中国大部分读者见面的机会,也曾经在各大图书卖场里雄霸一方,但是因为这些契机的稍纵即逝,它们也立刻化为陨落的流星,连漂亮的尾巴都还未来得及划出来,就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摔了个稀碎。比如突然诺贝尔奖颁奖了,那么耶利内克瞬间火起来了,又恰好她的书曾经被编为电影,那些震撼的性镜头曾让很多腼腆的知识分子铭记于心。于是,《钢琴教师》火了。可是这种火随着读者发现文字并没有镜头那么善于展现男女细节而逐渐黯淡了。再比如克林顿来华了,他的《我的生活》总会好卖一些,但是克林顿可没说定居中国,中国读者也无法长期承担他的演讲费用,于是克林顿还是走了。而《我的生活》又如何延续呢?
当然,上述图书还算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毕竟是有车可搭乘,无论走得远还是走得近,毕竟是迈出去一步了,还有很多图书因为没车可搭,只好绕行神州大地,最后累死在路上,留下无数的遗憾。年初的《可爱的骨头》堪称一部难得的优秀通俗小说,后期的制作也相当有水准。无论从技巧上还是风格上,翻译都能做到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然而这是一本没有任何噱头的小说,出版方能够炒作宣传的点唯有“雄踞亚马逊排行榜首位N年以上”。虽然这绝对是真实的资料,但是对于“乱花已经迷了眼”的中国读者来说,这样的叫卖远远构不成诱惑。另一个可怜人是“过着漂流生活的少年PI”,这本荣获英国布克奖的文学作品在国外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但是在国内却如泥牛入海,丝毫没引起波澜。就那么自生自灭了,就那么盛开然后又湮灭了,就那么“轻轻地来了,又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丝云彩”。那些对阅读如饥似渴的中国读者在错过了那么多优秀的外国作品之后,也就只好跟着哈利·波特四处乱飞。
版权书与内版书的两军对垒中,出线的勇士只有《达·芬奇密码》和《哈利·波特》,而且一直笑到了最后,真正实现了海外市场与本土市场都热销的期望。至于为什么?我们能不能从他们的成功引进上找到一些以后可以因循的模式?我不知道,也不敢说。《达·芬奇密码》从各个指标上看,都不是一本适合引入到中国内地的小说。它讲西方绘画艺术、讲人文历史,这些统统不是中国读者感冒的点。甚至,它还犯了一个版权书的大忌讳——侦探题材,这可是屡试屡爽的内容。但是,它的确火了。真是有点莫名其妙。
“水土不服”
说完了中西合璧的,我们再来说说中西冲突的。
先说说,在排行榜上火热,但是到中国来却栽了大跟头的吧。最典型的《南海岸食谱》到了中国内地,完全颓了。压根儿就没跟多少读者打过照面,就匆匆下架。封面也恰好设计成白色,不禁折腾,想挺挺都难。看看中国本土的《温情煮意》、《一步一棵菜》、《谈吃》……相信负责引进版权的编辑心里一定凉透了。
还有那个《穿普拉达的女魔头》,这个算是有点私人经历掺杂在里面吧。当时这本书在排行榜上真是风光得不得了,因为贴近都市女性的真实生活,在欧美的女性读者群中颇受欢迎,销售一路飘红。但是到了中国,首先遇到了翻译的问题。这个书名就有两个难题,PRADA必须翻译成中文,但是认识PRADA的人未必知道它应该翻译成普拉达,而DEVIL这个词翻译成女魔头虽然从文法上没错,但是实在不像个书名。结果这本书出来整个一个不知所云,可谓失败得彻彻底底。
詹姆斯·帕特森的《蜜月》曾经在出版社的狂轰滥炸式的宣传下得意过一阵子,但是缺乏坚定的读者群、内容本身缺乏新意、作者并不具备较高的知名度等等原因,使《蜜月》很快就消失在读者的视线中和脑海里。
“意外”畅销版
《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那本拥有超长书名的小册子,因为煽动性强、针对性强,符合某种社会角色的心理暗示而火热起来真是出人意料。很多小公司的老板都买了这本书给自己的员工,附送白眼一对、威胁几句。稍微比它好点的,有杰克·韦尔奇的《赢》。这本书在国外其实表现极为稀松平常,一个是因为杰克·韦尔奇神话在欧美地区早就被破除,甚至现在的MBA课程已经剔除掉很多他原有的经营理念和案例分析。但是国内毕竟有管理时差,把老杰克奉为神灵的经理人多的是。中信在这本书上赚了一票,也算是判断正确,理所应当。还有一些就很不靠谱了,比如“加西亚系列”,简直就是拿中国广大有志青年当傻子,这个作者都该进监狱。因为这桩丑闻,现在很少书上会打上“励志书”的标签了。
炒冷饭永远会被开路先锋指责,但是新瓶装旧酒却是版权书传统的操作手法。拿2005年来说,很多老书重新回到市场上来依然叫好又叫座。具有代表性的有《少年小树之歌》,这是一本很旧很旧的儿童文学,不知何故,在包装并不到位的情况下依然畅销胜过新书;还有《菊与刀》,原本薄薄的小册子被印成四色配图后,立刻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真是“人要衣装,书要包装”;另外,时逢二战胜利60周年,很多战争历史类题材的经典名著也被重新推上舞台,比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隆美尔文件》等;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逝世让他的很多经典作品又现江湖,其中经典中的经典当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机工社齐推两种版本,销量都很可观。
2006年欧美版权图书的走势
这里只能做一个很粗略的预测,2005年是生活类图书唱主角,但是2006年,因为读书主角仍然是半大娃娃,所以第一,魔幻仍然会当道。就在今天,当彼得·杰克逊导演的魔幻电影《金刚》在全球热映时,由经典原著改编的授权小说《金刚》也“踏入”书市。《金刚》的中文简体版本,由杭州博克版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和上海英特颂图书公司引进。小说版本的《金刚》由梅里安·C·库柏集团独家授权,乔·德维多和布莱德·史奇克兰根据1932年原著改写,他们把金刚之父梅里安·C·库柏所创造的金刚世界重新带回到读者和爱好者面前。
在20世纪30年代初,这是一个关于探索和历险的经典故事,中心就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本身——金刚。小说《金刚》的两位作者抱着忠于原著的单纯决心,把金刚写得有血有肉,更富有人性和情感。小说在国外出版的时候,就得到了许多金刚支持者的喜爱和尊敬,也使读者在看着书的时候能在脑海中创造出剧场般真实的感受。
乔·德维多与布莱德·史奇克兰把一个故事——几代人都很熟悉,几十年深受喜爱的故事——用一种新的方式讲给大家听。他们令人信服地将读者带上“流浪者号”驶向骷髅岛。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对库柏原书美妙的润色,从金刚在骷髅岛被抓,百老汇展出,以及金刚逃脱消息的泄漏和在曼哈顿愤怒的大破坏,直到他爬上帝国大厦,一一在书中精彩描述。
或者说以后的趋势都将是“利用图书这一媒体倡导健康生活、时尚生活”。国外图书在这方面走得比较前卫,但是并非没有合适的对象,要看版权工作者如何挑选。
第二,大众心理健康类图书将会抬头。
励志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中国读者依然需要心灵上的指导,态度上的锻造。心理类图书只要能够空降得下来,摆.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态度,肯定会成为广大挣扎于生活苦海中的同志们的首选。
第三,科普类图书会成为热点。
今年下半年,欧美市场已经刮起一股科普热,或者说叫理性热。大家不再热衷于听名人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或者他们的那点生活感悟。我们想听确实发生的事情,我们想像科学家一样看到事实,我们想理智一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