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正所谓心之所到,言之所由。报业老总们言语所及,竟出奇一致地离不开“上下满意”、“关注民生”、“紧跟”、“贴近”等字眼。老总们在努力追求上下满意的过程中,自有一番亲身感悟和实践智慧。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何东平
保持高尚报格永远追求真理
从1949年6月16日到现在,光明日报创刊已经57年了。这份报纸有着非常光荣的传统和权威性,在几代读者中有着强大的公信力。
1978年,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
“真理标准”的讨论,使光明日报这种追求真理、追求高尚报格的精神,一直持续了下来,令光明日报也成功做到了“上下满意”。
中央对报纸正确引导舆论表示满意,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对我们报纸保持着相当高的忠诚度,甚至是几十年不变,年复一年订阅《光明日报》。我认为这就是理论的力量,真理的力量,科学的力量。在当前海量信息容易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这种力量就是光明日报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也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新闻干部队伍,这些优秀的“光明人”,是光明日报不断进步的重要保证。
为了更好地落实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光明日报进一步理清和明确了新闻改革的思路,办好专栏多创名牌,扩大信息“增容”版面。这是我们顺应了潮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我们的读者群也在不断扩大,报纸也要与时俱进了!我们的服务对象范围拓宽了,现代的知识分子已不是旧观念中的知识分子模样,他们冲劲更足,视野更宽,对信息资讯的要求更加挑剔。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就要求我们的报道形式、文字语气上有所创新,我们现在提倡清新的风格,需要不断努力,摸索、了解到现代知识分子的兴奋点,他们需要在社会多元、多变、多样的前提下,得到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光明日报不断在创新,希望与时俱进。最近我们新增了5个版,分别是“观察”、“人物”、“国学”、“体育”、“改革与创新”。这是一个很大的动作,我们选择的是非常民生又意义重大、有代表性的题材,获得了非常大的影响和好评。我们希望以增量激活存量,就是用增加的版,来激活原来的资源,不断保持并提高报纸的竞争力,永远保持我们追求真理的风格。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缪小星
面对多方挑战改革势在必行
今天我们谈改革,首先是大家要有一个充分的意识,就是不改不行了。
刚才都说到新媒体的情况,现在我们就说硬件,报纸上现在登出来了,以后的电脑不是这样的机器,就是一个塑料形,就是一个橡胶皮加上电影技术,读起来很方便,就像是一张薄形的塑料硬件,是一场革命,这样的改造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新华日报这两年如果说要回顾的话,就是这么两句话,一个就是做了才知道其中的路径在那里,做了才有可能,什么意思呢?不管怎么困难,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议论必须去做。
举个例子,我们报纸内部同质化竞争非常厉害,我们决定要停办一个报刊,一百多人怎么办,停不停?而且当时这个报纸也是非常有影响的,发行量很大的,很多人对报纸无论是在这个报纸做,还是到了其他报纸做,都是很有感情的,现在要停,不办了怎么办?因为同质化这样走下去,必然是自己对自己有竞争,这一百多人就要慢慢谈了,分流必然要付出代价,终于将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使我们报纸里巨大的窟窿填补了,只有做了才知道。
还有行政配置,比如说报刊整顿,报纸和资源怎么办?按照我们传统的思维,自以为是很好的资源,但是稍不小心,用新的机制运作,可能就成为我们报纸的经济负担,采取什么方式呢?人全部是招聘,其中有一个报纸是培训,海外的专家到我们那里聘为我们的总编,现在做得非常好。
改革的矛盾确实很尖锐,纠纷很多,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坚持去做,做了之后我们这几项事情都开始有了转机,新华日报今年能够养活自己,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广告,一个是发行。
现在新华日报自己征订自己发行包括自己投递13万份,包括30万份的基数。我想我们可以设计很多路径,可以去想,这个事情怎么怎么策划。最后改革就是像是新闻采编一样,如果你不去采访不去写稿怎么出来,说到底改革就是你要去做,一边做一边调整,就像是我们写稿一样。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王绥雄
批评报道也是弘扬主旋律!
报业集团大多都是以党报为基础,以党报作为母报组建起来的,党报办得好与否,其成败决定一个报业集团,乃至整个报业是否健康发展甚至成败。
近年来我们矢志不移追求“让党报更好看”,从根本上改变了一定存在的“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现象。首先,创新办报理念,使党报更加贴近市场:第一要处理好“紧跟”和“贴近”的关系,把党报宣传从过去的灌输式转到服务式上来,从遮掩式报道转变到开放式报道上来。党报在紧跟党委、政府工作中心的同时,要把民众作为“上帝”,服务民众需要;第二要树立经营报纸的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属性(特殊商品),党报也是如此。第三要树立“新闻为本、读者为本”的新闻理念,即以新闻价值作为取舍新闻的依据,为读者提供最出色的新闻。
其次,创新报道内容,让党报更贴近读者。有个认识误区是:认为弘扬主旋律,就是莺歌燕舞,只讲好的,不讲“坏”的。我们认为主旋律通俗地说就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就是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就是主流意识形态,正面报道是弘扬主旋律,批评报道也是弘扬主旋律。我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三思”、“五不登”。所谓“三思”,是“思”宣传效应,“思”报纸品位,“思”把握程度。“五不登”是指正规企业产品的个别质量、个别问题不登,个人的感情纠纷、一般的矛盾纠纷不登,没有定论的打架斗殴、违法犯罪行为不登,未向被批评人调查核实的批评报道不登,没有正面意义的打砸抢不登。以此来把握舆论监督的“关”和“度”。
再次,创新报道方式,使党报更加吸引人。我们建立了“三三制”的策划模式。即策划主体上的“三级”策划和策划时段上的“三段策划”,也就是总编辑、副总编辑,编辑部门主任、副主任,版面编辑、记者这三层都要搞策划,各有各的策划任务、职责;同时,本月策划下月,本周策划下周,今天策划明天。
此外,我们还实行了“采前会”和“部门策划与主编落实”的采编机制,把日常报道策划与重大事件报道策划结合起来,调动了各方面办报的积极性,促进了报纸质量的提高。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刘海陵
在民生中也要保持强势声音
改革和创新,已经是中国各级媒体最紧迫的课题,作为党报、机关报,如何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做大做强呢?
和很多报纸一样,羊城晚报当前也在面临改革、发展和创新的问题。我认为,主流媒体就是要在民生中保持强势声音,既宣传党和政府,也反映老百姓的心声,这两者并不存在矛盾。党报是主流的媒体,应该追求这两个方面的紧密结合。
去年9月,羊城晚报全新改版。我们做出大力度的改版,就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传达基层老百姓的呼声,核心目的就是怎样有效地发挥党报作用。
我们首先作了领导体制和采编机制的创新,过去是一个领导分管一个部门,现在我们成立了编辑委员会,提拔了一批青年骨干,成立了五大新闻中心,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平台,将所有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其次是内容上的创新,我们强化当天新闻,本地新闻,做到上午的新闻下午见报,开辟了“城事”、“连线”等4个广州新闻专版,文风活泼了,报道更新鲜了,大家都说报纸变年轻了!我们同时也强调进行有力度的舆论监督,发表大量的民生报道;想老百姓所想,把各级政府的便民利民措施,通过好看的故事,让老百姓易于接受,提高宣传效果,增强服务性;对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及时、善意地对群众作解释工作,并就解决的办法开展探讨,紧扣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客观报道。我们还关注凡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力图通过他们,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在形式上,我们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版式的创新上;而结构上我们也进行了改革。前不久,我们与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宣布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有利于增强党领导的主流媒体在新闻舆论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报社成功实施了跨媒体战略。
改版至今几个月,发行、广告各方面反映的效果都好。我认为,党报实际上就应该成为强势媒体,而且在民生、基层和老百姓当中,也要保持强势的声音!(来源:广州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