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评审过程将请公证处公证,评审结果本月18日向社会公布
经过精心筹备,本报于本周一开始向各位评审代表发出邀请,到昨天,共收到24名评委的回复,至此,由24名各界代表组成的“昆明海选十大城市名片”评审团宣告成立。 评审团将于本月15日结合海选投票结果,最终评审出昆明十大城市名片,评审结果将于本月18日向社会公布。
目前,评审代表正在对评审资料深入研究、考虑。将于本月15日举行的名片评审会上,首先将对50张准名片按5大类别的得票数排序,每类投票的前6名共计30名直接进入评审团评审范围。在整个评审当中,各位评审代表将准备5分钟的书面发言,介绍自己对昆明城市名片的认识,对城市名片重要意义及作用的看法,以及应当入选的城市名片及其推荐理由,对有争议的名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评审会将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名片评审团独立组织进行评审和无记名投票,海选投票结果及评审代表投票结果各占一定比重,综合两种结果最终决选出10大城市名片。
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评审过程中,本报将邀请公证处全程进行公证,评审结果由公证人员当场封存,本月18日向社会公布。
为了保证评审团的广泛代表性,在这份24人组成的评审团成员名单中,既有多名党政部门代表,也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媒体代表、文化名人,还有包括大学生、退休教师、本土明星和企业家在内的社会各界代表,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层面。
“昆明海选十大城市名片”评审团名单
评审组长:张红苹
评审副组长:孙学敏 赵健吾(主持会议)
一、党政部门代表(6名):
张红苹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房旭东 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
朱建国 昆明市文化局局长
黄峻峰 昆明市旅游局局长
周 忻 昆明市广电局局长
王光中 昆明市商务局局长
二、人大代表(1名):
范正明 昆明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人事工作委员会主任
三、政协委员(1名):
赵力中 云南省政协委员、昆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四、专家学者(专家4名):
龙东林 昆明市社科院院长、市社科联主席
王亚南 云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省文化开发研究中心主任
陈兴华 原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徐光远 云南大学留学生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五、媒体代表(4名)
孙学敏 昆明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
李承祖 新华社云南分社副社长
赵健吾 昆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都市时报总编辑
杨东海 云南省电信有限公司信息技术分公司互联网部主任
六、文化名人(3名)
雷平阳 著名作家、诗人
何 纾 全国青联委员、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舞台表演艺术家
韩 旭 《大家》杂志社常务副主编
七、社会各界代表(5名)
夏嘉伟 云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云南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昆明方言剧演员
阮殿蓉 云南六大茶山有限公司董事长
颜 语 昆明星耀体育运动城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黄列宁 退休教师
陈婵娟 昆明理工大学学生
本报昨统计完读者投票
百万张选票
追捧十大名片
昨天,本报全部完成读者投票统计工作,包括网络、短信、书面投票累计逾100万票,其中网络投票约18万票,书面投票近80万票,短信投票近5万票。“春城”在所有50张准名片排名中,以高票名列第一。
由于3种投票方式集中在2006年1月8日晚12点截止,许多市区外的读者都通过特快专递或亲自登门送票的方式争搭末班车,直接造成本报书面计票工作出现严重“塞车”情况,不得不从在昆各大高校请来大学生专门计票。从上周三至本周四,来自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的实习生共计150人次进行计票工作,终于从数十万人次投票当中统计出50张准名片的最后结果,供名片评审团评审。
从名片投票到邮戳截止日,来自北京、上海、海南、重庆、成都、长沙等地的上千名读者通过邮寄方式积极向本报投票,而省内的曲靖、保山、文山、大理、丽江、玉溪、宣威、西双版纳、楚雄、昭通等州市读者也踊跃投票,有的单位还组织员工和学生集体参与投票,并给时报寄来“昆明城市名片邮寄包裹”。在这些堆集成山的来信当中,许多读者写下了以城市名片为主题的论文、诗歌、散文,甚至名片歌曲,以多姿多彩的方式表达了对昆明的强烈关注和热爱,本报正在组织人员及时整理,将在下周择时刊登。
首席记者 许建龙
记者 晏巾杰 孙文洁
实习生 向星权
A6
“大旅游”扮靓石林世界级名片
“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历经70多年风雨的老牌景区——石林,正在向世界级品牌迈进。2004年2月,石林成功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成为“营销昆明”的一张响亮的世界级名片。石林旅游,现在已明确提出“二次创业”和“旅游立县”的目标。未来的5年,“大旅游”概念的注入和实施,对外争创三张世界级品牌,对内以规划、文化、生态、城市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大手笔建设,发展“大旅游”,实现大跨越,将为“石林”这张世界名片增添丰富、实在的内涵。
争创三大世界级品牌
说起石林,旅游界、文化界等许多专家有谈不完的亮点,例如自然优势——“天下第一奇观”,民族文化优势:“一诗”彝族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一影”享誉海内外的经典电影《阿诗玛》,“一歌”云南旅游代表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一舞”大三弦舞蹈,“一节”东方狂欢节——中国石林火把节,“一绣”——远销海内外,做工精细的彝族民间刺绣……
目前,石林旅游品牌战略直指“国际三品牌和国内三品牌”。国内三大品牌:争创国家5A级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三大国际品牌: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积极申报并有望成为世界自然遗产,《阿诗玛》叙事长诗未来继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理念谋划“二次创业”
“石头”和“包头”,以及昆明旅游“二次创业”所带来的机遇,是石林旅游再度发力的最大优势。所谓“石头”,就是世界喀斯特的精华,“包头”就是阿诗玛文化。景色优美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和适宜人居的气候环境,是石林旅游“二次创业”最基本的、最大的资本。
近年来,石林依托上述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县第一大产业。2005年,全县接待游客继2004年突破200万人次后,已超过22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达22万余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1.6亿元,综合收入将突破5亿元。
但毋庸讳言,石林旅游目前仍存在不少困难。例如,综合效益不高,对相关产业经济拉动不强。显示出的现象是,已开发景区容量小,以单一自然观光型为主,尚没有形成大景区、大旅游、大产业格局,门票与综合收入比例远低于旅游发达地区;基础投入不足,旅游设施难以满足要求;旅游与文化融合不够,缺乏如“丽水金沙”、“印象刘三姐”那样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石林县提出,要用全新的和科学的理念谋划石林旅游“二次创业”,要强化石林旅游就是石林发展的“生命线”的认识。同时,将牢固树立“高投入、高产出”意识,大气魄、大手笔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加快建设,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采取财政贴息贷款、政策性融资、景区门票质押贷款、项目招商等方式多渠道融资,大投入、大产出、大发展,推进旅游产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大手笔布局大旅游
石林旅游“二次创业”确定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实现从“自然观光型向自然观光和休闲度假并重”的转变,实现石林由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的跨越。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与和谐,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已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景区,开发历史悠久,阿诗玛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在世界上具有惟一性和独特性。自然景观独特、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是石林旅游吸引“远方的客人留下来”的魅力所在。
今后5年,石林将着力抓好一批高起点、大手笔的建设项目,使石林旅游从单一观光型,向综合型大旅游转变,由国内名牌向国际名牌转变。构建三个旅游圈:以石林景区、石林古城为中心的核心旅游圈,包括石林等八个景点的石林大旅游圈,以及滇东南喀斯特旅游圈。并在撒尼文化风情与旅游的融合,创新体制,人才培养和引进,生态保护、园林建设和景区提升,宣传营销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五招丰富石林名片内涵
到2010年,石林要建成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会展为一体的国际旅游胜地和喀斯特旅游目的地,建成品位高、特色突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产业要素齐全、旅游接待设施完善、吸引高端游客的旅游精品。石林已经绘就未来5年的美妙蓝图。
届时,石林旅游年接待游客量将稳定在250万人次左右,力争达到300万人次,其中在石林休闲度假游客100万人次,从而真正实现远方的客人乐意留下来。石林世界级品牌的塑造,除了外在品位的提升外,更需要有一大批实实在在的重大项目建设,这样,大量的游客,才能真正在石林悠游乐哉,休闲体验石林的世界级魅力。
第一招:生态旅游城
石林已提出,将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撤县设市,未来城市建设定位为“生态旅游城市”,规划控制区域由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90平方公里。
随着东城区的开发建设、巴江综合治理等工程,石林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2006年,石林将投入近亿元,启动石林中路阿诗玛景观大道建设;投入启动资金4500万元,实施建国以来最大的城市道路设施改造工程,对县城和石林镇进行改造。在县城主要街道改造中,所有电缆线入地,所有人行道铺装本地石材,整合建设道路两旁排水、消防设施,全面实施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进行店面装修,体现民族特色。
同时,对驾驶员城进行拆迁改造,建成路旁设施和城市小品完美协调的高标准城市休闲广场。东城区将成为以商贸、居住、休闲、娱乐为主,软、硬件达标的生态旅游城示范区,预计2010年初步建成。
县城东北部的石林旅游服务区,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包含阿诗玛文化广场和石林彝族文化长廊,将是石林旅游的名片,又是文化底蕴丰厚的旅游服务核心区。
第二招:昆明大花园
目前,石林在积极进行“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的同时,在今后五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全力以赴建设“生态石林”。除认真做好景区花草树木的保护管理,加强景区的绿化美化外,还在主景区周围进行生态建设,绿化了大面积荒山,建成了万亩竹园和火车站景观大道等。绿化总体规划、景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建档、大叠水景区面山绿化工程、“十分钟保洁制度”等等。近10年来,石林已投资10余亿元,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惜其珍贵的地质资源和生态环境,将石林精心打造成为未来新昆明的“大花园”。
发源于石林境内山神庙峰的巴江,上游是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下游是珠江第一瀑布——大叠水风景区。为治理污染,石林投资2亿多元,分四期实施巴江治理工程。靓丽的巴江,提供了山清水秀的休闲观光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县城的品位。
第三招:休闲留远客
石林旅游要成为世界品牌,其硬件、综合配套设施及人性化服务水准,都须有大提升。石林旅游二次创业的16项重点建设项目,多是为了解决基础设施瓶颈。
未来石林主景区将扩大3倍。按国家5A级景区和世界遗产申报的要求,将对大小石林等老景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扩大景区集散点的容纳空间,增加步哨山等一批新景点,组成新的旅游线路,使石林主景区由目前的4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连接县城与石林景区的主要交通干道——石林中路,将建成阿诗玛景观大道。它也是石林旅游发展所要重点依托的经济生长轴,将包含育林植树、引入水体、民族特色的高档旅游服务设施、彝族风格民居等多种举措。
石林镇的改造,将彻底改变建筑和商业场所缺乏特色和品位,留不住客人的局面。2006年底改造完后,所有建筑都将体现彝族撒尼风格和民族特色,还将有吸引人的街道景观,具亲和力的街头绿地,怡人舒适的街道空间,从而提升旅游品牌魅力。
第四招:风情醉国人
目前,植根于整个中国彝族文化的旅游项目在国内尚属空白,预计投资30个亿、规划用地1700亩的石林古城,将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文化展示区。石林还将结合历史文化资源,以传统民居为载体开发鹿阜古镇,为传统手工艺品提供展示和市场平台,满足都市游客的需求。重点保护石林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沿街两侧民居建筑风格,文物古迹,优秀民居建筑院落群和街道、巷道等。
第五招:旅游新窗口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还有570余亩果园,“阿着底”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彝族自然村。以前,阿着底因为是阿诗玛的故乡而吸引远近游客,现在,丰富多彩的彝家乐旅游项目和色彩鲜艳、古朴典雅的撒尼民间刺绣再度吸引人们的目光。它已被评为云南首个生态旅游诚信示范村。
石林将建设展示石林独特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的新窗口:生态园和生态村。如规划用地近16万平方米的阿诗玛文化生态园,是进入石林景区的标志性前导游览园区,向游客打开一扇展示彝族撒尼文化和旅游品牌的窗口。用2到5年时间在九石阿旅游专线沿线,建成10到20个具有浓郁特色的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村,计划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记者 钟国华
图说:A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