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出台新政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战略位置
2005年7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和《若干政策》,对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方向、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战略性定位。 我省提出: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总量实现倍增、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这标志着江苏在继续抓好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了战略位置。
2、“十五”期间江苏外贸进出口实现翻两番
2005年,江苏省进出口总额首次越过2000亿美元,达到2300亿美元。这是“十五”期间江苏经济国际化取得的重大历史性突破。“十五”期间江苏外贸进出口额实现了翻两番,进出口额平均增速达到37.6%%,增幅列全国沿海省市首位,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0.3%%上升到目前的16%%。
3、润扬大桥、南京三桥、宁启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江苏立体交通网络更加顺畅
2005年,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江苏的立体交通网络更加顺畅。4月30日,目前长江上唯一一座由斜拉桥和悬索桥组成的特大型桥梁———润扬大桥正式通车;7月1日,宁启铁路全线开通运营;9月1日,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南京新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10月7日,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世界上首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南京长江三桥建成通车;宿淮高速公路、312国道沪宁段扩建工程等先后竣工;沪宁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全线贯通。
4、南京进入地铁时代
2005年9月3日,江苏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南京地铁一号线通车,南京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之后,中国内地第六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南京地铁还创造了国内三个之最:综合造价最低,国产化率最高,用工人数最少。12月28日,南京地铁二号线(试验段)开工。
5、江苏终结农业税,全省农民免除税赋13.7亿元
2005年起,江苏省对从事农业生产、取得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不再收缴农业税及其附加税。千百年来农民种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在江苏终结。2005年,全省农民的13.7亿元农业税全部被免征。
6、江苏成为全国信息产业第一增长极
到2005年10月,江苏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利税强势增长,占全国比例双双突破五分之一,成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一增长极,凸现出江苏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其中2005年苏州已替代台湾,成为全球笔记本电脑最大的生产基地,年生产总量达1500万台,约占全球笔记本电脑总量的25%%。
7、江苏最大中外合资项目“扬巴一体化项目”投入商业运行
江苏最大中外合资项目“扬巴一体化项目”2005年9月投入商业运行。由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国巴斯夫公司合资建设的这一项目,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之一,其9套生产装置均达到世界级规模,技术成熟可靠,国际一流。该项目的建成对提升中国石化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江苏沿江产业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我省电力供需实现平衡
随着煤电、核电、燃气发电、风力发电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我省2005年新增电力1200万千瓦,到年底全省发电能力达4000万千瓦,已超过最高峰3700万千瓦的电力需求量,电力供需基本实现平衡。
9、省委、省政府推出重大举措,加快苏北振兴
2005年4月3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这个《意见》提出了加快苏北振兴的方针、目标和总体要求,强调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措施,主要有:适当调整财政政策;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提高南北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土地利用优惠政策;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支持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加大干部人才支持力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10、江苏培养大批“蓝领”劳动者,规模质量居全国前列
“十五”以来,江苏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到2005年,我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共培养毕业生140多万人,培训城乡劳动者600万人次。“蓝领”教育为促进我省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我省“两个率先”提供了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