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春运历来就有,但真正引人关注是从1986年开始,那一年,人潮激增
文/本报记者 程行欢 汪令来
又是一年春运时!“春节回家吗?”“回。”“那票买了吗?”……这几天,这样的对话几乎随处可闻。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民工潮日渐兴起以来,这个持续近20年的话题,今年有了跨越式的变化———曾经将火车站围得里三圈、外三圈的购票大军,正被分化成涓涓细流,流到广州全城、珠三角甚至全省的各个角落……
春运票难买有20年了
“春运到底有多少年了?”据一些“老铁路”回忆,这个提法历来就有,在以前与每年的军运、学生运输一起,是一年中的三个运输高峰。以前的春运并不让人关注,主要原因是,到了春节时旅客增加并不明显。比如直到1984年,春运期间每天增加的旅客人数,只比平时多1000人左右。而到1986年春节,突然每天增加4200人,每天发送的人数达1.8万人———但这也只是今天春运日均客运量的八分之一而已。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改革开放让广东的民工潮一发不可收。到1989年,春运期间客流每天已达到3.8万人;1992年,更增加到每天5万人;到了最高峰的2003年,最高日已达19万人!这样的运送量,差不多是平时的两三倍以上,票能不紧张吗?
一票难求运力是病根
票好不好买,运力是关键。据铁路部门介绍,10多年前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激增,春运期间广州站曾涌来巨大人流。火车站广场睡满了旅客,一种叫“大棚车”的火车就顺应而生。直到1996年,铁路激增的客流有所平稳,“大棚车”才被打入史册。原因是,那段时间,高速公路、民航等快速发展起来,铁路部门也加大投入,开始了连续五次的大提速行动,铁路运能较1986年增加了七八倍。
即便如此,运能仍不能满足需求。现在,一到春运,全国就有相当一部分客运车辆调来广州作为临时客车;在经广州站的铁轨上,除了开往香港的,其他所有货物列车都基本停运;广州火车站高峰时段每9分钟就发一趟车,这已到了火车发车间隔的极限!
电脑让售票改变方式
一票难求,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公开和透明。以前火车票的生成、调拨、窗口的分配都由火车站票务部门负责,主管站长审批签认。其好处是可以自主调拨,灵活组织,但也带来了管理上的漏洞,比如具体操作人员的权力就很大。这一弊端在日益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中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1995年年底,在广州,原来的硬板卡式票开始逐步退出,电脑打印票开始试用;至一年后,电脑联网售票已在全国推广。
电脑联网最大的改变,就是“网售分离”。说白了,就是地区铁路管理部门只管生成票,但不卖票;车站等票务部门则只管卖票,从而相互制约。其结果是,“一窗有票、窗窗有票”,旅客们再也不用担心在这里排队没票,而另一窗口有票。而由票源失控的产生“黑票”的可能性,也被进一步降低。
买票的方式如今也已有很大的不同。直到10多年前,广州站才在需求量较大的深圳、东莞、珠海、佛山、中山和汕头等六处设代理点。由于当时其中的许多地方尚未通火车,故又称“无轨售票”。工作人员搭乘汽车,每个星期两次,将铁路预售票送过去,并拿回票款。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代理点才越变越多。1997年电脑联网后,售卖点一下扩展到200多个,至今已有近500个,遍布全省。
另外,主渠道售票点窗口春运期间已经增加到了1500个,比去年增加了400个窗口,增长了26%。
大型多窗口集中售票点、务工团体网上订票、学生团体和务工团体送票上门、电话订票等近年来的一系列便民措施的推出,使得旅客购票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购票正变得越来越便捷。图:1989年广州火车站这一幕很多人至今难忘。叶健强 摄
(晓航/编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