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这时候啊!我们市政府的大门每周至少有4天被上访群众围堵,其中多数是因拆迁安置引起的,现在,市政府的大门被堵的情况很少发生,少量上访的人群中,也没有再出现拆迁安置问题”,西安市副市长乔征对记者说。
2002年4月,西安市第十三届一次人代会上,新任市长孙清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基本解决6300余户拆迁安置遗留问题。
这样的承诺一出,很多人手心里捏了一把汗。截至2002年4月底,西安市尚有6300余户被拆迁户已超过协议规定的期限却未得到安置,涉及到64个建设项目,共需安置房屋7836户(套),其中15个项目矛盾大、问题多,涉及到被拆迁户3214户,有的长达14年之久。
造成拆迁安置难的原因很多:在城市改造的整体进程中,改造初期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规章不配套,缺乏必要的监控手段,尤其是对安置被拆迁户的安置资金,几乎没有进行监控;一些开发商违反政府“先安置,后开发”的政策规定,先建商品楼;还有少数项目遭遇“钉子户”影响安置楼建设工期等。其后果是大量拆迁户长期得不到安置。群众不断上访,甚至堵塞道路,有一段时间,市政府的大门一周至少有4天被上访群众围堵。
在这样棘手的问题面前,新一届政府究竟是回避,还是面对?在一次专题研究中,很多人曾建议:这个问题是多年遗留问题,成因很复杂,解决起来困难太大,弄不好还会陷进去,反而影响政府形象。还有些人出主意:与其解决遗留问题,还不如多建些高楼、多修些广场,这些事情更容易出政绩。
孙清云说:拆迁安置遗留问题,是西安市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政府不解决,还叫什么政府?于是,全力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被列为新一届政府头号大事。于是,就有了人代会上的庄严承诺。
“本届政府,成也在此!败也在此!”,就在那次人代会上,当时的市政协主席孙殿奇撂下了这一句话。
2002年5月,西安市成立了专门机构:处理房屋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和下设的办公室(处安办)。小组组长是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宝根。办公室人员从市监察局、建委、市政管委会、规划局、拆迁办等部门抽调。同时,各区也均成立相应的机构。
针对6300余户(后经核查实际有7000余户)的问题,处安领导小组和处安办开始分门别类,析现状、查原因、找方法、定方案,一个一个解决。
副市长乔征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所有处安项目中,影响最大、同时也是最难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建审手续,二是落实安置资金。
针对第一个问题,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项目,领导小组就召开大型协调会,召集规划、建委、计划、土地等部门联合办公、“八堂会审”,逐个项目审查,各职能部门“特事特办”当场拍板,并按规定的时限落实。在帮项目实施单位解决建设资金方面,主要采取3种办法:一是对帮助政府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的开发企业,市政府在职权范围内给予多项优惠政策;二是帮助造成遗留问题的实施单位,完善银行贷款所需的各种手续;三是个别市级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处安项目,在仅靠自身能力安置无望的情况下,暂借给一定的资金帮其促进安置项目。
2004年,市政府修订《西安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时,采纳了市处安办的意见,增加了资金监管、项目转让必须经拆迁管理部门同意等内容,同时加强了对市房屋拆迁管理队伍的培训,使西安市城市房屋拆迁安置的法制更完善,程序更规范,易于加强管理,规范操作。
经过3年的努力,西安市各方面的领导、干部都长出了一口气。陕西省领导高度评价:处安工程不仅把难事办成了好事,同时成为西安市的稳定工程、建设工程、民心工程。
孙清云说,采取成立专门机构处理房屋拆迁安置遗留问题的办法,从根本上讲,是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特殊的解决办法。要减少拆迁安置纠纷,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还必须从源头上抓起。今后,政府处理这类问题的主要职责就是完善法规、规范程序、加强管理。
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说:拆迁安置今后将是西安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一个经常性的重点工作,必须要把依法拆迁、文明拆迁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贯彻到拆迁工作中去;要把安置工作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基本落脚点,做到安置先行、安置到位。孙清云告诫全市干部:今后,安置工作不落实,安置资金不到位,就坚决不能拆迁!
本报西安1月1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