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野菜成了郑立平生活的全部
用野菜做成的佳肴
刚采集回来的野菜
当年搞南药普查时和伙伴们在野外留影(右一为郑立平)
阅读提示
他立志遍寻全国各地的野菜,为此倾其所有,跋山涉水,中过毒、遇过险、受过伤;
截至今天,他已搜寻整理野菜上百种,包括目前还没有文字记载的民间野菜近10种;
他先后获权威机构颁发的“海南野菜王”、“中国野菜第一人”称号;
他说,野菜五味犹如人生,一息尚存就将寻找不止。
故事引子
清幽的山涧,神秘的野菜。
在祖国数不清的山林间,滩涂旁,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在这万千野外植物中,有些是能食用,有着极高营养价值野菜,而这些不为人知的野菜常年在大自然的日月循环中,自生自灭,湮没荒草。
在海南有这样一个人:他立志遍寻全国各地的野菜,并把这些野菜开发成口味清香的菜肴。为了这个理想,他倾其所有,跋涉山水,四处寻找。中过毒、遇过险、受过伤,但始终无悔。截至今天,他已找寻野菜上百种,其中国家目前还没有文字记载的民间野菜就有近10种。由于他对野菜研究、开发的出色贡献,他先后获权威机构颁发的“海南野菜王”、“中国野菜第一人”等称号,由他开发的“巴戟营养野菜”被中国饭店协会评为“中国名菜”。
他就是来自海南屯昌的汉子———今年41岁的郑立平。
儿时结缘
家庭熏陶立志给野菜“名分”
采访郑立平时,他正拨弄着手中的野菜,专注的神情就像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不善言谈的他沉默了好一会,才开始了讲述。
他说,对野菜的钟爱是受了家庭的熏陶。郑立平的父亲郑锦道是一位长期从事南药种植、研究、开发和加工的专业人士,父亲的工作,让儿时的他经常有机会去野外与各种植物亲密接触。1982年,初中毕业后的郑立平到父亲工作的药材场工作,1983年至1986年,他参加了海南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到野外作业的机会更多了。那些分布在山间林边的各种不知名植物,仿佛有股魔力,吸引他不断地探询。
这段工作经历,让他认识了不少从事植物普查、中药研究的专家、学者、教授和技术人员。专家学者们的指点,使他对海南野外植物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在这期间,他翻阅了关于野外植物知识的大量书籍。他发现,虽然国家对一些野外植物能否可以食用(即野菜)有了一些划分,但没有人去实地搜集整理,有些民间野菜还没有“名分”,有待进一步归类划分。那个时候,他就有个朦胧的念头:要寻找海南乃至全国各地的野菜,然后开发成系列菜肴,让这些散落在山野间的“珍品”重见天日。
惊人之举
辞掉铁饭碗创办家庭南药场
1986年,郑立平做出了在那个时候看来的惊人之举:辞掉铁饭碗,承包了20多亩土地,创办海南第一家家庭南药场。他想以此为契机,为自己的野菜梦打好基础。药场曾经红火过一阵子,但好景不长,最终亏损关门。为了生存,他到一家瓷砖厂当了一名锅炉工,再几年后,厂子倒闭,他成了下岗工人。这时候,寻找野菜的梦似乎越来越遥远了。
1998年的一天,他和几个朋友到海口龙华路一家野菜馆吃饭,在吃饭时得知这家野菜馆内只有10多种野菜,就善意地提醒老板,在海南野菜种类远不止这些,应该多去寻找开发。没想到,对方听后,竟一脸的不屑,称海南的野菜就这么多了,不可能再找出什么新品种。当着众人的面,老板带有嘲讽的语调一下子激起了他儿时的野菜梦,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去寻找野菜。
舍命为野菜
第一次尝野菜差点窒息
郑立平说,他找野菜首先从海南本地开始。他认为,海南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种类的野菜生长,有着丰富的野菜资源,而且纯净无污染。他寻找野菜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凭着掌握的资料自己去找,二是向当地人打听。凡是听说哪里有什么可以吃的野菜,他就会立刻赶去采集。
每找到一种野菜,他都要亲自尝尝,先品品口味如何,然后再对照国家划分的野菜范围,看它属于哪一科,哪一种。如果不在国家划分的范围内,他就向专家及当地村民请教,最终确定它有没有营养,能不能吃,属于什么科。
让郑立平印象最深的一次品尝,是野菜的汁液差点让他窒息,几天后舌头还没有感觉。那一次,他听人说白沙英邦乡岭尾村附近,有种叫“鬼针草”的野菜可以吃,他马上赶到那里,在山坡上找到了传闻的“鬼针草”。他抓起一把放在嘴里咀嚼,不料,又麻又涩的野菜汁液流出来,流进喉咙,整个头部都麻木起来,他马上感到呼吸困难,有种窒息感,非常难受。他由此确认这种野菜不能食用。
野外遇险
找寻野菜遭蚂蝗“军团”袭击
“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山蚂蝗,密密麻麻,铺天盖地地涌过来,等我回过神来跑出时,身上已爬满指头粗的蚂蝗。”回忆起在琼中长安乡山谷中寻找野菜遭大批蚂蝗袭击的遭遇,郑立平至今还心有余悸。
他说,当时是8月份,他听说琼中长安镇山区中,有种叫“绞股兰”的野菜可以吃,就和三位朋友一起寻找。到了那里,当地人劝他们暂时不要进去,因为前两天刚下过雨,雨后山谷正是蚂蝗最多的时候,这种山蚂蝗个头很大,一旦吸附在人身上,吸起血来很吓人。有两个同伴吓得不敢去了,急于寻找野菜的他在另一个同伴的陪伴下还是进山了。
他们一路寻找,终于在山谷中发现这种野菜。正当他和同伴专心采集时,突然听到沙沙的响声,抬头一看不由惊呆了:眼前铺天盖地的都是山蚂蝗,就向美国恐怖片中的镜头一样,蜂拥着都往他们这里爬,脚上和腿上已爬了一些。他和同伴回过神来,拔腿就跑,在逃跑时郑立平还不忘带着采集的野菜。等跑到安全地带后,他发现身上已爬满蚂蝗。他说,如果再晚跑一会,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空中遇险
尝野菜后飞机上毒性发作
进入2004年,郑立平在海南已搜集整理了几十种野菜,走遍白沙、保亭、通什、琼中、屯昌、万宁、五指山等市县的山野田地,他开始把目光投注到省外。
这年11月,他听说云南有种新发现的野菜,就约几名同伴去寻找。临走前,有人从乡下提来一篮野菜,说要让他尝尝。当天中午,郑立平和几个同伴将这篮野菜吃了,吃后不久,几个人先后出现中毒症状,呕吐不止,赶紧送到医院急救。由于郑立平长期品尝野菜,有了一定抵抗力,暂时没有什么反应。
晚上9点多的飞机,在候机坪等机时,他开始有了中毒症状:浑身发冷,手脚麻木不听使唤,同伴建议他不要去了,到医院看看。郑立平想飞机票已买了,云南那边也说好了,不想失去这个机会,便坚持坐上飞机。没想到在飞机上野菜的毒性发作,他突然感到血往上涌,张嘴就吐。这一吐就再也止不住,从座位一直吐到卫生间,全身脱虚,脸色苍白,飞机上的人吓坏了,手忙脚乱地对他进行了简单抢救。
深夜,飞机到达云南,郑立平在宾馆里一动不动躺到天明后,为能按时返回海口,还是咬牙拖着极度虚弱的身子去寻找野菜。这一次收获颇丰,他采集到了三四种以前没有见过的野菜。
去年5月,郑立平打听到广西梧州有种叫“歪头菜”的植物,当地人经常挖来吃,可能是种民间野菜,就连夜出发。次日凌晨5点到达梧州后,他在简陋的旅馆里等到天亮,找向导,准备去寻找。由于这种野菜生长在偏僻的山间农场,离梧州还有40多公里,加上刚刚下过大雨,道路泥泞,不通班车,只好坐摩托车去。
摩托车在狭窄而湿滑的山道上艰难行驶,一边就是万丈悬崖。一路上摩托车几次打滑,差一点就掉下去,但为了能采集到这种野菜,他硬着头皮催促司机走快点。终于顺利地采集到这种野菜。
人生感悟
野菜五味犹如人生
郑立平说,野菜中有酸、咸、苦、辛、甘五味,犹如人的一生,只有一一尝尽了,你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曾有一次他开车去琼中山区去找寻一种野菜,在山道上,车子突然熄火,刹车不灵,车子不停后退,等刹住车时,车轮就悬空在悬崖边,再稍微退一点点,肯定车毁人亡。那一刻,他想了很多,问自己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他最终没有找到答案,只是感觉这一辈子注定和野菜有缘,说不出什么理由。
目前,郑立平成立了海南南药野菜膳食研究会,有了一群志同道合者。他说大自然中还有好多野菜没被发现,一息尚存自己就将寻找不止。而他最希望的就是能得到家人的支持,这么多年,他把做生意挣来的钱全都投入到野菜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上了,很少照顾家里。家人对此很不理解甚至有些反对。
望着眼前略显沧桑的郑立平,记者想说,就让他去找寻吧,或许只有山野间的那片绿,才能使一个探求者心灵的清泉流淌得更加激越,更加活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