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行动从对困难群众的物质关爱向对全社会的心理关爱深化。本报市民论坛请来专家与普通市民,热议关爱行动对健康人群的社会意义——
关爱行动让社会心理更加健康
本报记者李克军
关爱是心理健康的良方
主持人问起深圳的关爱行动和心理健康到底是什么关系时,许军表示,深圳是个完全意义上的移民城市,居民来自四面八方,而且生活工作压力大,不像在老家,人际来往频繁,也容易沟通,来这里后每个人都有一些心理上的忧虑和压力等。 按照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来谈,人的健康心理和心灵上的相互和谐,正是它的重要方面。关爱行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公益活动,让大家都能够参与进来,使所有的深圳人都能够感觉到这是一个大家庭,无论你是暂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只有这样,和谐深圳才能实现。将来更多的关爱行动,将不断强化参与性、互动性,把关爱从物质的层面向一种心理的,甚至是社会文化、艺术、道德等层面去落实和发展。
有网友提出,只有把快乐作为一种权利来分配,人人都能够在深圳体验尊严的生活,这个城市才是关爱型的社会,这样市民才能称得上心理健康。韩望喜表示认同这一点,他说,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关爱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对广大的市民来讲就是要克服爱的恐惧,即爱和回报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提倡无所求的爱,一方面要使人们认识到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是社会的义务,并在社会意义上将关爱行动上升到价值层面上去。只有从价值观上来看人和人的关系,才能有持久的爱心和持久的关爱行动。因为爱本质上是非常主动、非常积极的,是内在情怀的自然流淌,绝不是勉强的东西。
张翔对此认为,工作经验上他有深切的认同。比如罗湖有关机构就每年定期带着残疾人去海边、去莲花山游玩,这里体现出了很多心理上的暗示,盲人听到阵阵海涛的声音,对他们的心理抚慰,是平常人无法体会的,同时为他们推轮椅去的正常人也得到一种心灵震撼和心理安慰乃至于人格的升华,影响是双方面的。沉入到这个工作里去了,就会发现得到的爱并不需要索取。这就是关爱行动的目的。
张翔进一步认为,关爱行动贯穿了心理健康问题,会享受爱和能奉献爱就是一个心理健康问题,任何一个人都会去爱别人,并能接受别人的爱,这就是爱的互动,也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所具备的。比如在罗湖区有一个残疾人工作站,这里面残疾人和残疾人之间产生了关爱的互动,你关爱我,我得到关爱以后再去关爱其他人,相互没有索取什么,也学会了享受别人的爱。
健康人群同样需要心理呵护
针对主持人刘丽华提出的健康的社会心理的形成需要关爱,社会关爱与个人的心理健康关系密不可分的观点,韩望喜博士直截了当地表示:爱就是行动。他认为,首先,和爱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为孩子做事、爱事业一定要把事业做好一样,所谓爱心行动,就是要把爱落到实处,使社会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得到救助,如果只有爱没有行动,这就是一句空话;其次,当今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以前的熟人社会逐渐演变成了陌生人的世界,为何还要捐钱给你救助你的孩子?这就展现出人性向善的本性,展现出一种新的世界观,即一个人不能只爱某一个人,爱应该是社会意义上带普世性的,今天可以救助残疾人,明天可以救助地贫儿,只有形成这样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即马克思所说的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的社会情形,健康的社会心理才能形成并影响到每一个社会个体。关爱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它表达着一个朴实的真理,即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对爱的渴望,就能给身处黑暗之处的人们带来光明,而且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自我满足的幸福感成就感等会在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中成就自己的人格。
陆有群是一位地贫儿患者的母亲,生活很困难。自从深圳关爱行动启动以来,她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获得了为儿子换血的“燃料卡”,一年10次免费输血,还有些社会人士赠送药品给她,这在经济负担减轻的同时,心理压力也相应缓和许多。作为关爱行动的受益者,她表示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没有得到帮助的时候,全家人每天看到孩子有气无力、脸色苍白的样子,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因心理压力太大,慢慢地家里其他人也很难过正常的生活了。后来有了“燃料卡”,他们看到了希望,生活才重新充满阳光。她表示非常感谢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帮助,没有社会的援助之手,就没有他们现在的平和心态。
主持人提出社会的关爱行动对健康人群是否具有意义,并且外部环境对市民的心理健康到底有多大作用这一问题,张翔认为,需要灌输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并非有心理问题的人才需要心理治疗,健康人群也一样需要开展心理保健和心理呵护,使自己的心理更健康,生活得更好;在做健康人群心理呵护的同时,对亚健康人群,即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的人也进行帮助,使他知道自己出现的问题去哪儿解决,如何解决,如何防治。一起重视这个问题,大家都把它列入日常生活保健中去,带来的社会效果必然是有目共睹的。像陆女士这种需要帮助的情况,在深圳市有很多,当政府和社会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时,这对于社会稳定和良好风尚的形成意义重大,能在社会心理上给市民以正面的引导和暗示,实际上本身就是对所有健康人群的一个心理呵护,很容易感召市民共同建立一个奉献爱心的长效机制。关爱行动中,有一个心理卫生进社区的活动,开展得很好,这次希望广大市民进一步支持和积极参与,这是形成良好外部环境的契机之一,更是将关爱行动落实到心理健康层面的具体举措。
给每个人表达爱的机会
主持人提出,比较其他城市而言,每当发生一些需要社会救助的事件之时,深圳人的捐助都特别多,而人们却还认为深圳是个冷漠的城市,应该怎么评价深圳人的心理因素呢?张翔认为,在深圳由于工作的快节奏以及移民化等关系,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不同内地,短时间内没有一个熟悉的圈子和祖辈以来形成的根基,共同的内容有限,平时没有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因此,就会给人互不关心的假象。爱心行动,不仅让深圳人认识到自己心里原本拥有的爱心,而且有了一个表现爱的机会。这个机会成为深圳人共同拥有的生活内容,有了第一次表现爱心的机会以后,就会在恰当的时候,以更多的行动表现出自己的爱心。这是深圳人的骄傲,深圳从不缺乏爱心,表面上给人冷漠的印象,那是逻辑分析的结果,其实,深圳是个最具有爱心最富有爱的潜力的城市。陆有群深有感触地说,谁不想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是心理压力使过去的我们无法正常,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帮助,真的无法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感谢的。以前没有人开导和帮助我,可以说就是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如果我的小孩是健康的我就不会这样,现在有那么多人帮助我们,生活再辛苦也是幸福的。
建立关爱行动长效机制是关键
主持人表示,本届关爱行动突出了互动性和参与性,提出了“爱心6+1”模式,但关爱行动关键是具有长效性,如何保证行动的长期效能呢?
许军对此回答,为保证本届活动的成功举办和长效机制的建立,这次关爱行动在吸收了前两届经验的基础上,在项目设置、平台搭建、机制建设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前两届的关爱行动主要是以政府唱主角,从上往下去关爱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今年除了加强前两届政府的引导外,主要是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注这一社会问题。其实深圳的社会机构和企业都是很热情的,如红十字会、狮子会等慈善机构,每年都做了大量工作。推出的“爱心6+1”项目,原来是一个家庭负担一个孩子一年的输血经费,负担很重,把社会面拓宽后,让6个家庭来承担这一费用。这一行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到目前为止,这一活动刚刚启动10来天,社会各界的捐助已经使今年深圳市所有地贫儿所需要的“燃料卡”费用足够支付,后续活动所带来的捐款,将为明年、后年及更远的将来做准备,目的就是不要使患者今年想着明年,明年想着后年,要长期帮助他们,就必须把这个机制落实下来;这一制度的直接影响就是稳定了受助者情绪,使他们的心理波动减到最低,回归到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许军认为,关爱行动本身实际上已经机制化了。比如即将推出的“深圳关爱网”,就是一个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良好平台,一年四季所有的关爱行动,甚至于捐助资金的流向等都能非常明确的体现出来,而且很直观。其实深圳的关爱行动不仅仅是指这几个月,而是一年四季每天都有,之所以要强调出来集中去做,主要是在此期间,正好赶上节假日,外来人口较多的深圳,困难群体不少,这样政府就想打造一个比较长久的应对机制去帮助他们。
有网友提出,深圳务工人员有好几百万人,以往的关爱行动给他们的感觉就是捐一些衣物和钱,但这次有了实质性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很高兴,认为这是一种深度的关注,希望这类关爱行动多进工厂。张翔回答说,去年的关爱行动就两次进过工厂,一个是欧蒙,一个是德宝,当时工厂里面有几千人在接受心理讲座、咨询、义诊等,光材料就发放了上万份,活动完了以后咨询电话一直不断,可见需求巨大。去年在科技馆做了连续一个星期的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有一对外地来深务工的夫妇每天专门从龙岗那边赶来,坚持听讲。今年我们还会继续做下去。通过这些活动,工友们对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的识别率有很大的提高,并尝试怎样去克服和应对。今年在继续做的时候,已经有意识的开展一些工作,为打工青年带来很多实质性的帮助;心理卫生进社区活动不是一个临时性的工作,是和社康服务中心、卫生机构结合起来的,会纳入到从业者卫生系统的工作考核中去,将来会在工厂、社区长期开展这项工作,是扎扎实实把根扎在那儿了。
有网友提出,在美国、欧洲和香港地区,类似地贫儿这种情况,主要是由政府提供救助的,因此网友想听一听陆有群的意见。对此,她动情地表示,作为一个地贫儿的母亲,真诚希望政府能为地贫儿提供一定的固定资金,以便于长期帮助那些孩子,因为排铁比输血耗钱更多。
作者:记者李克军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