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南京中山码头,由20多只组成的江豚大军在滔滔的江水中戏水玩耍。它们浑身黑黝黝的,只露出脊背。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在南京已经很少可以看见这么大集群的江豚了。豚类专家表示,如果再不加大保护力度,江豚可能会像白鳍豚那样渐趋灭绝。
枯水期江豚随鱼来南京
对此,记者专门采访了研究长江江豚近20年的著名豚类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华元渝教授。华教授表示,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般到了这个季节都可以在长江下游段看到江豚的身影。江豚的出现与其饵料鱼类聚集相关,这些小家伙们索食的活动规律与鱼群相一致。江豚多聚集在咸淡水交汇的水域内,可溯游至长江中游,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在长江中游流传着一种说法叫“七上八下九走光”,讲的就是从农历七月开始,长江中游的鱼开始逆流向下“迁移”,准备到深水区域越冬,如果这个时候在鄱阳湖的江西湖口处观察,有机会可以看到700800只的江豚随鱼而下,场面蔚为壮观。到了农历九月,枯水期到来的时候,湖里的鱼差不多都已经走光了,这时候的江豚也会随着食物鱼来到下游。而现在这个季节已是枯水期,长江中游的鄱阳湖湖口一带鱼类纷纷开始退到下游,途经江西、安徽再到南京。
江豚“拜风”意味“天要变”
长江中大大小小的沙洲,缓水浅滩生长着大面积芦苇,为鱼类提供索饵、产卵的理想环境,自然也是长江江豚觅食的重要水域。湖口至南京段,凡毗邻芦苇成片的水域均是长江江豚出现几率高的江道,如八里江、梅埂、土桥以及太阳洲的南岸。而等到春天,雨水一下,鱼开始回游了,江豚也走了。华教授表示,在天气变化之前,尤其是发生大风天气,江豚会朝起风的方向“顶风”出水,俗称“拜风”。以前的渔民将江豚视为“河神”,只要江豚出来“拜风”,就意味着有大风暴要到来,这几天渔民是不宜出门捕鱼的。江豚一直保持用肺呼吸,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由于气压变低,它们需要频繁地露出水面“透透气”。
小豚出生需家庭成员“助产”
与古老种白鳍豚相比,江豚属于进化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来说要比白鳍豚高,它的大脑同海豚一样发达,其智力水平与陆地上的大猩猩接近,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而且很有灵性。饲养过程中,如果它饿了,工作人员却不给它喂食,小家伙会很“生气”地用喷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江豚的繁殖率并不高,与一般胎生动物不同的是,为了避免被溺死,小江豚出生时先露出尾巴,需要家族中“豚阿姨”用嘴顶“助产”才能从母体中出来。刚出生的小豚长约七八寸,用没有长牙的嘴喙咬住母豚的前鳍,或者被母亲用胸鳍支撑着才可以浮起来。过一个多月后小家伙便能独立生活了。
江豚可能步入灭绝之路
由于人类的活动,这些可爱的小家伙现在在长江中已不足1200头。而在1990年期间,这一种群曾达到8000头。华教授感慨地说,“和白鳍豚一样,江豚作为长江特有的动物,如果不加大保护力度,江豚可能会步白鳍豚的后尘,走向灭绝的边缘!”人类的过度捕捞、航运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及水污染日趋严重都导致了江豚数量的急剧减少。华教授介绍说,根据江豚种群目前现状,保护江豚较好的方法是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选择江豚分布密集的江段建立江豚自然保护区,如利用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下游等合适地方建立江豚饲养种群,经过多年研究,华教授最先提出在长江镇江段的和畅洲水域建立长江豚类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镇江段一直分布较多的白鳍豚、江豚,在自然条件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这一自然保护区已经得到审批,而我国也已把长江江豚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现正考虑列入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专家分析,南京这次出现这种大集群的江豚极可能与近几年来的定期放养、长江污染源控制以及渔业资源的好转有些关系。但如果不加以保护,不出50年,长江江豚依然会走向灭绝。王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