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马天行)上世纪90年代前,被确诊患上肾性贫血的患者只能冒感染病毒的危险,被动地接受输血治疗,几乎每周都得“光顾”医院接受输血。
我国终末期肾病(ESRD)的患者人数在20年前是70-90人/百万人,这么多人一起接受输血治疗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因此,遇上血液紧缺而得不到治疗时,患者的病情就会急剧恶化。 更可怕的是,输血可能导致的艾滋病、肝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常使患者及其家人一直“提心吊胆”。
15年前,一种革命性生物制剂———EPO的出现给尿毒症肾性贫血的治疗带来了曙光。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肾脏科主任袁伟杰教授认为:EPO的问世给肾性贫血患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可使患者获得更多生理和心理上的“自由”。肾贫患者开始摆脱输血的束缚。
可到1998年的时候,皮下注射的a型EPO导致全球首例促红素相关的PRC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的案例发生,在随后一段时间里迅速增加到207例。而专家们怀疑这是与欧洲a型促红素改变配方而引起的,为此欧盟也禁止这类促红素皮下注射。
β型EPO(罗可曼)是一种被欧盟批准既可皮下注射,又可静脉注射的新促红素,这种EPO因其半衰期长,可使大部分血色素处于维持期的患者每周只须注射一次,患者可以省去每周两到三次去医院的排队挂号之苦。目前其已成为纠正贫血和维持血色素的常用方法,不仅对患者有利,还可节省大量的血资源。专家估计:新的EPO在我国外科手术实施前如推广使用,可以节约将近88%的用血量,这将大大解决我国血源紧张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