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记者 姜晶晶 朱锐【金陵晚报报道】截至去年9月,南京市共有2.5万人出国留学,主要分布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已有8000人学成回到南京工作。这些“海归”中55%的人担任教授或有相当职称;28%的人承担了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 昨天,在宁留学人员的代表齐聚一堂,迎接新年的同时和记者说起了他们当年留学的趣闻。
博士是“做”出来
的杜映红是南京互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德国获得工学博士的他聊起自己博士生涯的时候说,在德国博士是“做”出来的,不是“读”出来的。“我是1991年出国的,那时我已经硕士毕业,在东南大学做了5年的讲师。刚到德国的时候人人见了我都会问三句话——你从哪来?来干什么的?感觉怎么样?最让我感到不同的是,当我免试进入Padaborn大学读博士时,我发现居然连一本教材都没有,也不需要进行任何考试。第一阶段是3个月的试用期,过了试用期我就拿着相当于德国公务员工资的雇员工资开始了博士生活。在中国,博士是个高级的读书人,说到底还没有离开学校,还是学生,完成或发表几篇论文是拿学位的前提。而在德国,博士都不是学生,而是雇员,但可以作为博士生注册,买学生月票,拿学位的前提是拿出业界认可的设计、项目、产品、方法等,并且能为人所用,强调的是应用,而非纯理论的东西。整个博士阶段我都在做课题,当颁发学位的时候,考试委员会对我的能力进行质疑时,我的教授说了一句话。他说:‘一个可以向国家科学基金提出申请的人员,并且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说明他充分具备了做博士的能力。’我这个工学博士就是这么‘做’出来的!”
学生轮流上去当老师
可别小看用小小的机器人,也许未来它们就在宇宙空间站管理中充当着主角,从1996年至2000年,四年间,南京申瑞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申明留学日本,研究机器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具有挑战、激发创造热情的专业”,说起自己的专业,申明一连用了三个形容词,热爱之情不言而喻。在日本期间,申明主要进行“空间机器人运动性和动力性研究”,“也就是机器人在外空间失重下,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人类该如何去控制”,申明说,这其中以多机器人协同作业的协调控制研究最为困难。日本大学更注重学生能力,“我们班上有20多名学生,有一个课程书本共200页,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讲20页,每次上课挨个上去,如果同学讲错了老师才会上去纠正。”2000年学成后,申明毅然回国开了自己的公司,“在国外你总是一个打工者,而中国是一块创业热土,机会更多。”经历了创业最初的艰辛,申明的公司已经从刚开始的数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人,年生产总值也从刚开始的几万元上升数千万元。
海归创业助飞计划启动
记者从市外国专家局了解到,南京的8000名海归年龄主要分布在30岁到40岁之间,医院和学校是他们的主要“落脚点”。他们中也有部分回国创业的,其中涉足医药、电子和通信领域的占大头。此外,从今年起,我市每年将从市级财政中划拨1000万元用于设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专项资金,启动留学人员创业助飞计划。这些钱用于帮助留学归国人员孵化创业、专利申报、贷款担保、生活待遇、科研资助、贡献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