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本次人代会各代表团分组审议的会场,感觉室温不像前几次开会时那么热。一问工作人员,才知道中央空调设定在18℃。空调温度的变化,引发了代表们的议论。“这能节约不少能源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从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张纸做起。 ”
节电节水节木材
去年,本市为“推行循环经济”,“人人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给市民的生活染上了“绿色”。
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绿色电力机制”,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环境收益高的风电等新能源。尽管每度绿电要比标准电价高0.53元,但全市15家单位率先签约认购,不少居民也踊跃订购。
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成了朝阳产业。不久前,上海出现了一家回收“木头垃圾”的公司,专门把随处可见的树木枝桠、废旧家具加工成优质板材,产品供不应求,保护了森林资源。
政府“绿色采购”已在上海推行,节能、节水产品,再生产品,简易包装产品等都纳入了政府采购目录。市政府各委办联合发出节电节能倡议,去年夏天,政府机关首先响应空调温度不低于26℃的提议。
市人大代表、五角场镇党委书记王继英说,政府带头节俭,在市民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节约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她还发现,在上海的城市建设上,也体现了“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如今,城市道路和地下设施施工时,有关部门更注重通盘考虑,从前常有的“前面筑路、后面开肚”的情况少见了,“这样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建议为节能立法
为了给生活染上更多的“绿色”,代表们积极建言。本次人代会一号议案就与环保、节能有关。张培璋代表领衔提出“关于加快清洁能源二甲醚汽车产业化的议案”,指出:城市客车改用二甲醚为燃料,将大大减轻汽车能源需求和汽车造成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
来自四维律师事务所的厉明代表提出,我国虽有环境保护法,但对合理利用能源没有作出规范,对浪费行为也缺乏较有效的处罚。他建议上海为节能立法,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此外,对环保产业给予税收、财政等的政策倾斜。
评选“节约型家庭”
市人大代表、市妇联副主席史秋琴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迫在眉睫,需要每个家庭投入其中。她说,去年上海举办了“百万家庭节约活动”,推广“节能36计”等,改变了不少市民的老习惯,“今年,这方面的力度还应加大。”她告诉记者,“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会继续对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有关部门正在考虑推进节约型家庭建设,把“绿色消费”、节能、节水等列入标准,还有可能推出“节约型家庭”评选。
“如果上海每户人家每月节约1度电、1立方米水,上海就能少建一座小型发电厂和水厂;如果每个家庭每年清洗一次空调,可节能4%~5%;如果每个家庭夏季将空调温度调高1℃,可节能7%~8%;如果全市家庭都能做到以上几点,上海每年至少可节约空调用电5000万度……”这样的数字,还不足以促使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吗?
本报记者 邵宁 宋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