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下周二开放的中山商业博物馆把当年繁荣商业活动的场景整体“搬”了进来
文/图本报记者 潘林
再现当年中山繁荣商业的中山商业博物馆,将于下周二开放。昨天,记者前去探营,沿时光隧道对近代中山商业文化进行了一次近距离探究———
明清“十八间”带来的商贸繁荣,郑观应的“商战思想”,孙中山的“以农为经,以商为纬”的重商理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商业活动。石岐孙文西路中西药局,就是孙中山涉足商业的尝试;
近代中国的大买办近九成是中山人,唐廷枢、徐润、郑观应、莫仕扬等是买办中的杰出代表;
中国四大百货公司———永安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新新百货公司、大新百货公司,创始人全都出自中山…… 上图:缸瓦店、茶庄、布匹店、药店、当铺等再现当年中山繁荣商业活动
“十八间”开中国百货业先河
中山古称香山,据史料记载,从宋代开始,中山就是商品的集散地。
商业博物馆位于中山市孙文西路步行街原中山商会旧址上。据中山市博物馆馆长张潮介绍,自明清以来,孙文西路就是中山商业最繁华地段。明代香山县城西已有纸料铺、专营布匹、陶瓷、海味、杂货、中药、灯饰等百货的商店,被人们合称为“十八间”。时至今日,孙文西路仍是中山最有特色的商圈所在。“商业博物馆重点突出的是孙中山、郑观应的商业思想,四大百公司,香山籍的著名买办和从明代开始的香山对外贸易等几大内容。”张潮说,鸦片战争以来,中山不仅酝酿出新的商业思想,而且涌现出为数众多的精通中外贸易的买办,走出了中国最早的四大百货公司的创始人。据统计,1830年至1900年70余年间,上海、香港、广州、天津、汉口、九江各商埠四家英国洋行的买办中,中山人占了九成。他们积累财富之后,积极投身于民族工商业,转化为民族资本家。徐润、郑观应、唐廷枢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清末民初,澳洲香山华侨马应彪、郭乐兄弟、蔡昌兄弟以及李敏周和刘锡基,先后在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创办的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四大百货公司,开创了中国现代百货业的先河。上图:当年的石岐码头,货如轮转,兴旺鼎盛
街店当铺再现当年商业活动
据介绍,商业博物馆的筹备,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经开始,中山市博物馆专门成立收集小组,走遍中山乡村、城镇,并远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花了四年多时间收集商业发展中的实物,目前馆内收集了约2000件包括货币、契约、商标、印鉴、称量用具、税单、股票等商业实物、资料。如郑观应在光绪年间奉旨出使公差的两块木牌;徐润地产契据、开平矿务局股票、容闳的《汇报》、永安公司的永安果栏招牌、《永安月刊》、先施公司土地证、新新公司的员工工牌等。其它的如慈济堂凉茶的广告单,过去买办家庭的旧书、钢琴、留声机等,都能充分反映当时的商业生活情况。“现在还在不断收集中。”张潮说。
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位近代中山籍商业精英的塑像———著名买办、改良主义思想家、《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被誉为商界奇才、中国第一买办的唐廷枢,有“茶王”和“地产大王”之称的徐润,四大百货公司中先施和永安的创始人马应彪、郭乐。
石岐中街、码头、舢舨、五桂山官道、缸瓦店、茶庄、布匹店、药店、当铺等再现当年中山繁荣商业活动的场景,都被整体“搬”入了博物馆;布匹店里,一尺一剪摆放桌前;“寒夜客来茶当酒”,各式用牛皮纸包好的茶叶整齐地堆放在货架上;药材铺盒子上面写着麻黄、薄荷等药名;大大的“押”字,还原了当年当铺的本质;具有中山特色的卖云吞、卖飞机榄等市井叫卖声,在老行业街上空飘荡;民国初年阴丹士林布广告画上,两位店员和两位顾客的对话,读起来颇像一出短剧,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要以商品的质量去树立形象了。上图:先施百货老售货员张仲伟讲述先施故事
先施员工捐出当年药方照片
在博物馆,记者巧遇当年在上海先施百货任售货员的张仲伟老先生。张老今年已经86岁,听说筹建商业博物馆,把家里收藏的先施公司的收据、工作牌、药方、照片全部捐了出来。他告诉记者,1938年高中毕业后,他被父亲带到上海,经考试,进入先施。“先施公司规定售货员要会操国语、沪语、粤语和英语,并且会开英文发票,衣着要整洁,态度要和蔼,口齿要伶俐,货物要熟识。”张老说,考试时,他读了一封英文信后,又写了一段文字,便被录用,月薪15元,年终发双薪。员工福利“以人为本”,如果生病,可往公司特约中、西医生处就诊,药费公司负担一半。以后,根据工作表现,逐年增加5块钱。“当时上海人月均生活费只有三四块钱。”到1944年离开先施时,张老的月薪已经有40多元。
张老说,“先施”是英文“诚实”的译音。公司一开业,就以诚信为宗旨。卖出的货物,顾客如有不满意,可于次日凭发票将货调换。为方便顾客,化妆品部有化妆室,代客美容;疋头部和皮货部有裁缝师代客成衣,依期交货;女式部有更衣室。公司为了实现经销环球百货,每年派员到外国采购名牌商品。国内的名牌土特产,公司也派专人前往采购,如江西景德镇的陶瓷,浙江金华的火腿,江浙的丝绸织绵,还专人驻厂监制。
(观宇/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