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有彗星尘埃样本的美国“星尘”号飞船返回舱,于北京时间15日18时许在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中降落。这是人类发射的探测器首次将彗星样本带回地球。
科学家认为,分析这些彗星尘埃样本,对研究彗星和太阳系起源等将会提供重要帮助。
装有彗星尘埃样本的美国“星尘”号飞船返回舱,于北京时间15日18时许在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中降落。这是人类发射的探测器首次将彗星样本带回地球。
太平洋时间15日凌晨2时20分(北京时间15日18时20分),在犹他州现场刚刚确认返回舱安全着陆的“星尘”项目设计者邹哲博士在电话中对新华社记者说:“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着陆,完全按照计划进行。”他说,在现场的项目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欢呼雀跃。
通宵未眠的邹哲话语中难掩激动。“我等了25年就是为了这一刻,”他说。
据邹哲介绍,搜索队目前已乘直升机出发去寻找返回舱。搜索人员在找到返回舱后,将首先将其运往美国军方的达格韦武器试验场进行初步处理。返回舱中的彗星尘埃样本等最终将被送往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供科学家研究。
“到目前为止,这个计划进行得非常完美,达到了我当初提出计划的目标。”邹哲说,“当然含蓄一点,还得等看到样本后才能报告完全成功的消息。”
邹哲透露说,如果一切顺利,到今年7月初“星尘”项目科学家就可以拿出最初的样本分析成果。“当然,这些样本中包含的信息,可能10年、20年都分析不完。这可能把人们对彗星以及整个太阳系历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
邹哲指出,整个“星尘”项目总共才花了2亿多美元,显示了无人太空探测的优越性,“它证明可以用相对较低的成本采集高质量的科学数据。”
历时7年的“星尘”项目
开始于1999年的“星尘”项目总投资约1.68亿美元(不包括飞船发射费用),其中约1.28亿美元用于“星尘”号飞船的研发,其余用于项目控制。整个项目由美宇航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负责。
1999年2月发射后,“星尘”号飞船就朝着自己的主要目标、当时距地球8.2亿公里的“维尔特二号”彗星飞去。这颗彗星迄今仅围绕太阳飞行过约5圈,其中绝大部分原始尘埃和气体保存完好,研究该彗星有助于回答太阳系起源等基础性问题。
为了实现与“维尔特二号”彗星最近距离的“亲密”接触,“星尘”号飞船绕太阳转了3圈,跑了34亿公里才遇到自己的“心上人”。2004年1月,书橱大小的“星尘”号与“维尔特二号”彗核的最近距离达到240公里时,飞船上伸出的一个网球拍大小的尘埃采集器,成功捕获到彗星物质粒子。
此外,在2000年2月至5月和2002年8月至12月期间,“星尘”号还捕获了太阳系星际尘埃粒子。
在飞行近40亿公里后,“星尘”号飞船于15日在距地球11万公里处将返回舱释放。母船随后点燃推进器,开始在一个永久性轨道上围绕太阳飞行。返回舱随后将冲入大气层,“星尘仆仆”地奔向地球,为科学家送回首个彗星样本。
“星尘”号采集尘埃华裔科学家立大功据了解,参与“星尘”号探测计划的有一名华裔科学家,他叫邹哲,是美国国家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穴JPL?雪的科学家,也是“星尘”号作业方案的设计师兼副首席发言人。
“星尘”号是邹哲提出的第13个太空探险计划。早在1981年,邹哲就产生了采集彗星尘埃的构想,1994年被美国太空总署?穴NASA?雪采纳。
他一直潜心研究于怎样从彗星中完整地捕获高速率运转的尘埃微粒,将气凝胶用于吸收星尘的仪器就是邹哲多年研究、设计的技术成果。他可谓“星尘”号探测计划的头号功臣。
对于此次“星尘”号计划,邹哲表示,真正采集彗星样本的时间其实只有短短2.7分钟,但必须经过7年漫长等待。他为这项太空计划殚精竭虑,面对投入研究心血的太空计划即将完成,邹哲表示既兴奋又紧张。
研究“扫帚星”为哪般
从“深度撞击”到“星尘”号返回舱的归来,太阳系来去无常的访客———彗星已吸引了越来越多地球居民的眼光,对彗星的研究,正在太空探索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
那么,为什么被中国人俗称为“扫帚星”的彗星,如今引起科学界如此浓厚的兴趣和期盼,以至于又是“撞击”、又是采样?科学家回答说,这是因为彗星可能包含了我们太阳系、地球以及生命诞生的重要线索。
首先,彗星是由太阳系诞生后的残余物质构成,它们来自太阳系外侧的柯伊伯带,那里温度保持在零下200多摄氏度左右,好比一个超级冷冻箱,使彗星的物质成分能保持太阳系早期的原貌,研究这些物质,可以部分了解太阳系究竟是怎样诞生的。
第二,彗星的最主要成分是冰雪,也就是固态的水,而液态的水是地球生命诞生的先决条件。
第三,彗星的彗核比较“黑”,也就是说其中可能含有不少碳成分,而碳又是地球有机物和生命出现的必要元素。
实际上,随着技术条件的成熟,科学界对彗星的研究一步接一步:“深度撞击”初步验证了彗星的彗核中包含太阳系原始物质,并含有碳、氮等生命必要的元素;“星尘”则要采集彗星喷发出来的物质粒子,并将它们带回地球研究;到2014年,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飞船还将直接登陆彗核,并钻探取样。彗星之谜,终将一步步在世人面前解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