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记者张建平)大要案频发,百姓把钱存到银行还安全吗?银行收费日渐增多,合理不合理?外资银行年底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百姓会享受到哪些更好的银行服务?……
中国银行业脱胎换骨改革之际,就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金融问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主席刘明康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铁面监管重树银行业声誉,案件高发势头得到控制
记者:近年来银行业大要案频发,以致不少熟悉的人经常会问我们这些财经记者,“把钱存到银行还安全吗?”
刘明康:银行业金融机构近年来发生了一些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频发,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这些案件严重损害了广大储户的利益,给银行业带来重大资金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中国银行业的声誉。
从去年初开始,中国银监会制定了防范操作风险的“十三条”规定,并向各地派出督导组检查落实情况。在案件专项治理活动中,银监会狠抓落实,建立了覆盖全系统的、持续监管案件风险的动态机制。
这些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银行业连续成功堵截多起案件,发案数从去年三季度起逐月下降,案件高发势头得到控制。在这里,我特别希望社会公众积极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对账工作,内外形成合力,共同防范案件发生。
银行服务收费是大势所趋,但要充分考虑百姓承受力
记者:银行卡收费、小额存款收费、提前还贷收费、跨行交易收费……好像在一夜间,银行就与国际惯例接轨,不再提供“免费午餐”。不少人一时对此想不通、有意见。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明康:我国银行业务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存贷款上,金融服务品种比较单一,方式比较简单,而且一直免费服务。这使得百姓对于银行在利息以外其他领域寻求收入来源的做法非常陌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金融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市场产品日新月异。要满足百姓这些新的金融需求,银行就必须创新服务方式、交易工具、服务渠道等,业务经营模式要从以传统存贷款业务占主导逐步向以中间业务为主导转变。
中间业务的研发、维护需要大量人力、资金、设备,有的需要设计开发专门的网络和软件。如果这些大量中间业务不收费,银行巨大的成本投入就没有多少回报。
银行服务收费是大势所趋,但收费方式、盈利模式不应“一刀切”,应根据市场具体条件科学安排。金融服务产品价格既要由市场供需决定,体现资源节约和物有所值原则,也要充分考虑目前百姓的承受能力。
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百姓将是竞争的最大受益者
记者:今年底,我国银行业将向外资全面开放,普通百姓会从中享受到哪些实实在在、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刘明康: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竞争机制,促进了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细分了国内金融服务市场,丰富了服务种类和服务主体,对中国银行业改革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不少国内银行通过引进专门人才或对外直接进行股权与业务的合作,完善管理,改进服务,增加品种,以满足广大百姓日新月异的金融服务需求。近几年来,不少客户都已感受到银行业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好处,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为百姓提供的金融服务更便捷。
外资银行以客户服务为宗旨,不断开发、提供良好服务的经营理念,为中资银行树立了榜样。尽管说,目前中资银行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较前有所改进,但与广大百姓的金融服务需求相比,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还在相当程度上停留在“部门银行”阶段,离“流程银行”目标相距甚远。
今年年底,我国将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全面放开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客户和地域限制,我国银行业将面临新一轮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深领域的竞争。在竞争中,百姓毫无疑问将是最大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