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特盼过年,那种感觉现在想起还让我心情激动。最令人难忘的要属农家小院的美味佳肴。
我家是满族的后代,沿袭了一些满族的生活习惯,好的我们至今保留着。
满族养猪业一直很发达,延续下来的生活习惯也是喜欢吃猪肉。 所以每到寒冬腊月,即冬天能冻住猪肉时条件好的家都要杀一口猪吃。这种猪都是自己家养的,因为以前的猪的品种少,多为笨猪,就是生长期长,长的慢,多数得长一年多才够杀。长的特慢的也有二三年的。这种猪是用地里野生的猪菜,如灰灰菜、苋菜、齿菜、曲末菜、场子菜等加上各种糠皮如玉米糠、豆糠、稻糠和玉米、麦麸搅拌上泔水喂成,不用现在的各种添加剂和速成饲料。这种猪耐寒冷、抗病能力强,肉特别香。
又由于当时各家生活比较贫困,一年下来豆油很少,杀了猪后肥肉炼出荤油,放入坛中明年夏天可以做菜如炖豆角、茄子时加此油格外的香。还可以用豆油与荤油按一定的比例合在一起炼油,而后用此油加红糖上锅蒸好,可在吃黄米饭时醮着一起吃,很是好吃的。
我父亲是杀猪能手,本屯中有杀猪的人家多数请他帮忙,因他干活利落刀法好,猪也不着罪,收拾得也干净,所以多干不少活,挨了不少累,但也赚个好人缘。
我家自然要年年杀猪,因为亲朋好友特多,有时杀了一头猪到近年根时还得买肉吃。我父亲特别好客,十里八村都很闻名,只要杀猪,当日就得招待客人数桌,吃完很多猪肉,喝掉很多的白酒,因为我父亲就是很能喝酒的人,平时顿顿得喝上几两,时逢这样的日子更能喝上斤、八的。又有猪肉炖粉条子蘸上蒜泥和韭菜花,还有收拾出来的猪血肠,刀片肉这些好菜大家能不多喝两杯吗,杀猪的日子光是吃杀猪菜所用的酸菜都能用上半大缸,可以想象该是什么样的日子,一天中大人孩子从早忙到天黑不得消停,作客的人络绎不绝,那种场面,热闹非凡。
杀了年猪后我们又该包粘团子了,这种饮食习惯是满族流传至今的,我们是地道的满族子孙,特别爱吃粘的食物,什么粘团子了,粘火烧,粘米饭,油炸糕和黄米糕了。
据说先祖喜食粘团子是由于早年行车打仗不好生火做饭,吃了粘东西,不易消化,也就是抗饿,又因为将粘团子蒸熟后放在外面冻好,好有紧急情况随时带上一些就能解决吃饭问题。延续下来,一直作为平时生活不可缺少的饭食,和跳神祭祖的首选供品,每次有祭祀活动时必做撒糕的。
粘团子是用大黄米和小黄米做的,进入冬季将黄米加适量的玉米子用水泡上半月之多,见其米上冒出水泡后,将米在锅或大盆内淘净沙粒,到磨上磨成水面,装进大盆盖上笼布,用笼布将水面中的水蘸出来,再发酵一周面子略有米酸味后就可包粘团子了。
这时就将豆类中的大红豆,小红豆或红小豆、豌豆洗净煮熟团成鸡蛋黄大小的小团待用。
放入锅中的帘子上蒸熟,早年是蘸上用甜菜疙瘩熬成的糖稀吃,现如今是用蘸白糖或红糖吃,粘乎乎,筋道道,面皮细腻,豆馅爽口,煞是好吃。
粘团子好吃,但包团子时的欢乐场面更是值得一提,每逢到冬季农闲之时家家开始泡米,拉磨。拉磨时候,肩挑的,担担的,二人合抬一桶的,还有用小爬犁拉的来到磨房,先磨你的,后排他的,你争我抢,吵吵嚷嚷,很是热闹。到包团子的时候互相帮忙,每到夜晚,吃完饭后,李家二嫂,关家四姑,左邻右舍的妇女就坐到了一起,互相聊着闲嗑,打着哈哈,有的叨咕着丈夫,有的数落着婆婆,说着李二楞、三老歪的故事,叙述着屯中的乡情,有说有笑。边说边干,二三个晚上就能帮一家干完,之后再帮另一家包去。那种友善,乐观,互助的精神至今留在心间。
当时由于每家每户细粮极少,平时吃不到大米白面,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一些,所以就将粘团子视为上等食品,经常馈赠亲朋好友,招待稀客贵宾。
再有我们的习惯是过年必定要包豆包吃。
包豆包是在年前的十天左右进行,因为正月十五前,特别是从初一到初五这五天中,说法是不吃生米,不能生分的寓意吧,表明全家要亲近,和睦,团结之意。所以家家要蒸豆包放着,啥时吃啥时馏一下即可。愿意啃冻的拿过来就吃一个。
我们当时包的豆包是二种面的,一种是用自己家加工的粗白面,一种是用粗白面加小米面或玉米面制做的,因为当时白面很少,只能用它们替代。招待客人时给吃白面豆包,自己家吃二合面的。
包豆包是将粗白面和好发酵后,掺加面碱或小苏打粉去掉酸味,包上豆沙馅蒸好的。兑碱可是技术活,碱放多了面发黄。不好看也不好吃,碱放少了面就有酸味,蒸出的豆包不起发,不暄腾,蒸多大是多大,这时家里的气氛就不愉快了,不起发预示明年的日子,前景不好,蒸出的豆包越大越好,预示明年的好年景,好日子,财多福多,广进多收。所以这次蒸豆包意义非凡,不可小视,决定着一年的心情和收成。
豆馅的制作也比较麻烦,是将红小豆洗净煮熟加入凉水,用手将豆使劲搓上一会,将豆皮与豆面分离开,用笊篱将豆皮捞出,剩下水中豆面装入口袋之中,扎紧口袋嘴,放在板上压上石头之类的硬实东西,让其水从口袋中渗出,剩下豆面,再放入大锅中慢火干,盛入盆中待冷后,拌上甜菜疙瘩做的糖稀(现用白糖,或红糖)有条件的再加入夏天腌制的玫瑰花糖,也有再加炒熟的芝麻或花生米的,再加入烧开的熟豆油或香油,也有加枣泥的,豆馅做好就可包豆包了。
这项活动参加的人也很多,可以说一家老少齐上阵,有时人手不够,亲朋好友也可帮忙,男的干力气活,如劈柴,烧火,端帘子,往屋外送凉好的干粮,或看着蒸豆包的时间等。
主妇们干兑碱,揣面,包豆包这些技术活,小孩子们忙磕豆包模子或点红点,争着抢着干很有乐趣。豆包模子多种多样,刻工手艺高超精湛的甚多,但多数都刻有福、寿、禄这样的字样,也有刻各种花纹图案的,都有吉祥、富裕、幸福之意。在豆包出锅后,用七根或五根长约三寸的秸秆用线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小花朵样蘸上红颜色的水点在豆包上,这就是点红点的意思,寓意为日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这些做法至今使用,无论日子多么艰难,到过年时一定要蒸上两锅豆包,俗话说不吃干粮,还要蒸(争)口气呢,也就是说人要争气的含义。
满族习惯吃过油食品,即油炸食品,每逢蒸豆包前后还要安排跑油。跑油就是用油炸豆腐片、块。土豆削皮切片过油,有时还要炸点大果子,麻花,丸子,还要炸油炸糕,油炸糕就是用黄粘米面包上豆馅上油锅炸。因馅面之间有空隙,炸时裂开溅出油花,很不好炸。传说我们正宗的满族人家不能炸此食物,因有一次炸过,将我母亲烫成重伤,直到现在我家再没炸过此食物。现在想来可能与油温、技术有关吧。炸粘糕不成倒能炸些丸子吃。有素有荤。素的是用萝卜加豆腐和面做成,这样的暄和。
这一天里孩子们都很高兴,一整天围着锅台转悠,揣了这兜油那兜,小嘴油乎乎的。逢人就告诉俺家跑油了。一种喜悦难于言表,那种兴奋可想而知。
无论是大活小活,都是为了让这一年当中的这几天过年日子吃的好些,大家无怨无悔地忙碌着。无论是大人孩子,都在为这新春佳节起早贪黑地辛苦着。(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