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前除了应付繁忙的考试,浙江财经学院低年级的学生还都在忙活着同一件事,那就是向同专业或者不同专业的高年级师兄、师姐们借教材。大三财经新闻专业的吴名标同学说,他的书能借的都被借出去了,包括《中国税制》、《数学》、《政府预算》等,连同宿舍同学也向他借了《货币银行学》,而且他现在正忙着帮助师弟们向其他认识的同学借书呢。
这个学期开始,浙江财经学院率先在我省实行了教材供应“代理制”,学校不再统一预收教材费,学生可以到学校的教材图书采购中心自由购买教材。据初步预算,实行教材代理制可以为全校学生节约大学四年的开支165万元。
早在2003年,浙财院就通过调查研究和层层论证,对教材供应工作进行改革。2005年9月份正式实施,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都感觉不错。“我的书一部分是向高年级同学借的,一部分是自己到采购中心打折买的,我买的都是自己觉得比较好的、有保存价值的书,这样安排比较合理,还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呵呵,现在书确实太贵了。”大二学生小刘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许多被采访的同学对“书太贵了”都深有感触,他们说,现在的书不仅贵,而且很多书没有什么价值,觉得买了不值得,对不起这些钱,所以还不如借着用,又节省资源。
据了解,除了借书可以节省资源之外,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分制等也为借书创造了条件。比如财政专业的学生选修金融学的课程,就可以向金融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借书;而攻读双学位的学生,也可以向第二专业的同学借书;通用的基础课就更不用说了。
学生、教师都觉得这个政策很好
过去“领书”政策其实挺浪费。有些书根本没用上。比如一上课老师就指出教材内容太旧,接着就开出一套书单来,学生还得花钱自己去书店淘。有些教材标价好几十元,虽然能用上,但是一个学期上完课考完试,这本书就束之高阁了,到大学毕业时整理出来,只能当成废纸卖掉。这个过程其实非常浪费。如果能让给有需要的同学使用,这样才物尽其用,书也才更有价值。
而教师也非常支持这样的做法。一位老师私下表示自己上的是基础课,教材全校通用,内容也比较枯燥,让学生借书上课,还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另一位戴姓老师表示过去每次开课发现教材不太满意时,他都会推荐学生去买其他教材,这样的好意还会让一部分学生心存不满。现在用什么教材预先通知,把借还是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这样,带抵触情绪的学生少了,更有利于课程的顺利进行。”戴老师表示。
不过也有专家和业内人士提醒,学校要适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教材可以自由采购这件事,虽然“代理制”的实施对学生有很多益处,但是也要注意由此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虽然学校会在网上预先公布教材的详细内容,比如版本、书名等,但仍有同学只追求方便,教材书能借就借,借不着就从高年级同学手中花钱买。因为旧书内容基本一样,价格却非常便宜。其实不少学科知识更新很快,有时教材名称一致,稍不留神版本已经变化,这样导致授课老师的教材和学生教材不统一,上课的效果就打了折扣。其次,每人使用教材习惯不一,旧书的使用效果肯定不如新书,卫生情况也值得考虑。再比如,有些基础教材过去大学生人手一套,堪称发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但是学生教材自备后,还有多少学生会主动购买这些书籍呢?如果没人买这些书籍,会不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局面呢?也有业内人士有这样的担忧。“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会把这项工作落实下去,对学生有利的事,学校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学校宣传部长曹老师表示。
(记者徐霏通讯员井冬梅 每日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