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新年。又一群大学生将怀着梦想和激情、烦恼和不安投入职场。而企业人事主管们也严阵以待,因为他们知道,未来竞争中最能为他们赢得关键一搏的,或许就来自其中某一位现在尚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
在这个时候,一份名为“2005中国大学毕业生的理想雇主”的榜单悄然而至。 它不但揭开了大学生最梦想的工作单位名单,也揭示了新一代中国大学生就业观的方方面面。
这次全名为“2005Universum全球大学毕业生理想雇主调查之中国版”的调查,是全球知名的雇主品牌管理公司UniversumCommu-nications第一次针对中国名牌大学毕业生所做的全面调查。英国《金融时报》对这次调查结果以“中国大学生愿意工作更长时间”为题做了评述。
《环球》杂志于2005年底和瑞典Universum公司达成协议,在国内独家刊出此次调查的所有结果,并对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及美国的同类调查进行比较。
“理想雇主”排行榜
UniversumCommunications于1988年在瑞典成立,如今它是雇主品牌管理领域的全球领跑者,《财富》100强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他们的客户。它每年都在全球26个国家做各类雇主调查,其全球调查结果经常被《财富》、《商业周刊》、《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等刊登与介绍,地区调查也被所在国主流媒体争相报道。2005年,该公司上海代表处成立,也把其全球调查做到了中国。
在这次调查中,他们对中国36所名牌大学的商科类和理工类(工程/自然科学/IT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总样本是4176人。
和2005年一些中国媒体评选的“雇主榜”不同的是,Universum没有采取模糊策略,来个笼统的不分先后的“十大最佳雇主”等。而是根据问卷的具体情况,严格列出了名次。
对于这次评选,Universum事先没有通知任何企业,也没有收取任何企业的费用。因此,客观可能是这份榜单的最大特色。
应该说,调查的结果既有不少在意料之中,也有很多是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的是,由于中国经济改革起步较晚,因此中国企业在榜单上明显处于劣势,跨国公司即所谓“外企”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有优势地位。在理想雇主排名榜的前20位中,只有7家是中国本土公司,其他13家都是知名的跨国企业。
意料之外的是,中国移动击败了大量外企,在理工科学生理想雇主榜、商科学生理想雇主榜以及综合榜中均名列第一。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总共有23%的人把中国移动列为最受欢迎的公司。第二位的是消费行业的巨人宝洁,IBM、中国银行和德国宝马汽车紧随其后。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中国移动的吸引力更为强大,有1/4的学生选择中国移动为他们的理想雇主,IBM和宝洁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曾以人力资源管理“狼文化”风靡商界一时、一贯保持低调的中国电信巨头华为排在了微软之前。在理工类学生理想雇主排名的前20家企业中,14家是国际性公司,6家是中国公司。
商科学生的理想雇主排名中,中国移动依然傲视群雄。第二位的是美国的宝洁公司,花旗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和中国银行也是榜上有名。在前20家理想雇主中,外企更多,占到了16家,中国企业只有4家。仔细分析,除中国移动外,中国银行、中国招商银行以及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其实均有很强烈的国际色彩。
如果把中国的这个榜单和同期亚洲其他地区相比,我们发现了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和新加坡的4个榜单中,尽管有很多企业反复出现,但竟然没有一个企业在4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名列前十。如果只看中、印、新三份榜单,唯一全登上前十名的,仅有花旗银行一家。
在亚洲的商科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首选公司类型中,印度学生选择纯外资企业的只占到38%,他们更偏好本土企业(20%)和合资企业(42%)。中国学生有67%的人首选外资企业,他们认为“国际大公司更注重人才的表现而不是关系”。
大学生首选行业
中国商业类的学生喜欢以管理咨询、投资银行或者营销/广告作为职业生涯的起步行业,这与2004年Universum欧洲毕业生调查报告中反映出的偏好是相似的。但我们还发现教育/教学在中国商业类学生中排名第四,而在欧洲却排名第18位。
中国理工类的学生则希望在电讯、教育/教学和软件开发这样的行业工作,这三个行业对中国理工科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对欧洲相同专业学生的吸引力,事实上对电讯行业的偏好也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诺基亚公司的高排名中反映出来了。教育/教学行业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欧美地区,在2004年Universum欧洲毕业生调查报告中,教育/教学行业在理工类学生中排在12位。
总体来看,管理咨询行业最受中国大学生青睐,其次就是教育/教学行业。管理咨询行业在亚洲和欧洲也均名列第一,但泛亚洲地区大学生的第二热门行业是工程/制作类,而欧洲地区的第二热门行业则是市场/广告类。
美国市场的表现最为特殊,其第一热门行业是政府/公共服务行业,其次是媒体/公共关系/信息行业。不过,联想到美国国内所谓的精英大学生对政治的热爱以及传媒业的空前发达,也并不让人奇怪。FBI在美国大学生的理想雇主中就名列前十。
政府部门在很多其他国家也是比较热门的行业。比如在瑞典,外交部经常名列前十。
毕业3年内的职业目标
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之后三年内最重要的职业目标是“进入管理阶层”,其次是“成为专业人士”和“平衡个人生活和事业”。与2004年欧洲的调查报告相比,欧洲理工类的学生把“进入管理阶层”排在第九位,而“成为专业人士”在中国比较流行,国际化的工作方式相对而言却不很重要。
与理工科学生相比,“进入管理阶层”对商科学生来说更为重要,55%的学生想要在毕业后的三年内完成这个目标。其次的目标是“平衡个人生活和事业”、“参与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平衡个人生活和事业”这一点上,我们发现中国商业类学生和欧洲的商业类学生有着相似的职业目标,不同点是中国学生对国际化的工作方式不很热衷,较欧洲的同龄人来说,进入管理阶层对中国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
尽管中国学生希望他们的职业生涯从跨国公司开始,但是与欧洲的学生相比,“国际化的工作方式”并没有被排在首位。不过,我们也很容易理解,对于欧洲学生来说,去国外工作比中国学生要容易很多,欧洲国家国内市场相对比较小,很多国家之间又都有自由的劳工流动。因此,去国外工作至少是一个很便利的选择。
而中国学生由于受到一些局限,这方面的想法自然会少很多。中国学生对“国际化的工作方式”其实是认同的,但理解和欧洲国家很不一样。中国人更多地把“国际化的工作”认为是“在国内工作,但有很多国际接触,或者国际旅行”。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说“做国际化的工作你会得到很多在本土公司中得不到的知识”;北大某学生说“我想先在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工作,然后再转到一个本土公司”。
北京大学一些学生对“进入管理层”的诠释是:“成为领导会更有意思,非常受人尊重”;中山大学有学生则认为“进入管理阶层是成功的标志”,上海交通大学某学生说:“如果你得到提拔,你就知道自己是成功了。”
对于“平衡个人生活和事业”,北大学生说“光是工作并不能满足我,我还想运动和旅游”;中南大学学生说“如果你在一个领域不能做好的话,那你在另一个领域也不会成功”;上海交大的学生则说得更直接:“我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我的生活是我的首要考虑目标。”
和亚洲其他地区相比,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和新加坡对职业目标的总体要求还是趋同的。但香港学生对自己创业的渴望比其他地区的人要浓,而印度学生则似乎有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贡献”排在了第5位,而这一目标在中国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中排名偏低。
学生们的期望报酬和工作时间
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对首份工作的平均月薪要求为3458元。
当我们观察中国学生对薪水和工作时间的期望时,我们会发现地区之间的差异。北京学生期望的月收入最高,为544.93美元,武汉期望值最低,为383.79美元。
北京学生每周能接受的和实际工作的时间最长,但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的估计并不是最高的;上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是7.03(满分为10分),高于6.65的全国平均水平。
在国家比较中,我们发现,与欧洲的同龄人相比,中国的大学生愿意每周工作更长的时间。
中国学生预期每周工作49.17小时,而欧洲学生预期工作47.08小时;中国学生愿意每周的工作时间是42.51小时,比欧洲学生的40.34小时多出5%的工作时间———从这个角度看,这会导致每年多工作2周。
与英国和意大利相比,这种差异性更大:意大利的学生愿意每周工作39.62小时,英国学生愿意工作39.58小时(这意味着中国学生每年愿意多工作3周)。难怪英国《金融时报》在报道这一调查结果时,会把“中国学生愿意工作更长时间”作为标题。
和欧美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更倾向于与业绩挂钩的奖金制度,近80%的中国学生在选择“除基本工资外最能吸引你的待遇”时,都选择了这一项。而欧洲学生仅有50%的人选择了“与业绩挂钩的奖金制度”,美国学生选择此项的尚不到40%。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学生最不注重的“退休计划”,在欧美学生那里广受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