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村报1月17日讯73岁的古稀老人,拥有丰厚的退休待遇,却仍旧四处奔波募捐,为留守孩子撑起一片爱的港湾,被誉为“留守孩子的呵护神”。他就是泾县“王直助教中心”的创办人——王直。
在期盼中诞生
助教中心坐落在泾县昌桥乡孤峰村。 校舍是原孤峰乡文化站的闲置房屋,两三个孩子一间宿舍,风扇、热水、洗浴设施等一应俱全;食堂一日三餐供应,荤素搭配;中心还聘请了四名管理员负责孩子们的生活管理。“在城里看来条件或许有些简陋,可在农村相当不错了”。王直这样评价自己的中心。
王直原为泾县孤峰乡文化站站长,退休后便一直致力于扶助贫困孩子教育的工作。近些年,农村留守孩子教育问题非常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昌桥乡有近千名留守孩子。他们“生活上无人照应、行为上无人管教、学习上无人辅导”。王直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从2002年开始,他便通过办辅导班和夏令营的形式对留守孩子进行管教,好评如潮。一些外出务工的家长纷纷找到他,希望开办一个全寄托制中心,助教中心于是应运而生。目前,中心拥有74名留守孩子,4名小学生,70名初中生,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仅8岁。
在欣慰中成长
关心留守孩子,生活上的照顾远远不够,学习和育人上的教育更为关键。中心实行封闭式管理,规定孩子们早、晚自习,并聘请了12名中学教师担任课外辅导员。每个月,中心还会开展一次月考。“中心管理很严,但严而不死”。关心孩子,王直做得细致而实在:每天的食谱由孩子们商讨决定;生日时为孩子送上蛋糕;为成绩进步较快的同学颁发奖金……点滴之处,凝结着他的心血。
王直用心去和孩子交流,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大家都亲热地叫他“王爷爷”。一次,初二年级的吴鹏生病,管理员陪他去了医院,照顾他休息,这让他感觉像是在家里。吴鹏和父亲相依为命,吴父担心孩子无人照顾,咬咬牙将家里的肥猪卖了,将孩子送进了助教中心。“以前家里没人照顾我,我在家只能吃开水泡饭,在这里每顿都有荤菜,吃住不愁,真好!”说着,吴鹏自己就先乐了。
知道孩子在中心十分愉快,父母甚是欣慰。学生家长胡永富刚刚从温州回来,他告诉记者,一见面便感觉儿子长大了很多,学习成绩也明显上升。助教中心真的为打工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争议中前行
成绩是令人兴奋的,然而,这背后包含了王直太多的酸甜苦辣。“也有人持异议,揣测我现在是个‘王百万’呢!”这话缘于助教中心的收费问题。中心对每位孩子收取1450元/学期的费用,这包括900元伙食费,300元上课费和250元的水、电、管理费。
附近的居民徐晓龙常为中心食堂供应蔬菜,他说起初大家以为王直图的是钱,然而,精明的生意人为他一算,“他赚不了钱”!景山村支部书记宋经宝告诉记者,王直每月有1600元的退休金,在农村,这足够过很体面的生活,然而,王直和孩子同吃同住,生活十分简朴。
面对众说纷纭,王直一笑了之。争议没有给他带来影响,他却自感压力太大了:“别看我现在做得风风火火,万一出现什么意外,我的责任就大了。”
让他欣慰的是,助教中心得到了乡政府及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昌桥乡党委书记周其红告诉记者,它和私立学校有着根本区别,是社会公益事业。它解决了打工父母的后顾之忧,也是对学校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王直募捐助教的精神可贵,乡里对助教中心积极支持。
同样,泾县教育局王金虎局长也对助教中心给予肯定。但他们都表示,助教中心这一模式推广起来存在诸多困难。关注留守孩子,最根本的出路还是多建立寄宿制学校,由学校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进行集中管理。据介绍,今年,该县计划投入500万元,在乡镇中心学校建立6所寄宿制学校。(张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