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本报记者 叶永笔来源:
昨天,百联股份(600631)发布公告称,百联集团(国内最大流通企业)以王宗南总裁为首的三高管卸去原在公司兼任的职务。尽管公司方面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这些都是正常的人事变动,不存在其他原因”,但种种迹象表明,百联集团近期内部频繁的人事变动都是由集团内部整合业态引起的,甚至导致集团内部的领导职位大“缩水”。 人事调整涉及面广
公告称,公司近日召开的董事会决定,免去王宗南公司总裁职务;聘任黄真诚为公司总经理。同时,浦静波、徐波也被免去公司副总裁职务。
之前,王宗南除了在股份公司任总裁职务外,还在百联集团兼任总裁职务;浦静波、徐波则在百联集团兼任总裁助理职务。
“王总3人并不是被免职,只不过是卸去子公司的职务而已。”昨天,百联集团负责媒体宣传的总裁办主管季瑛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王宗南等之所以卸去股份公司职务,并不是因为业绩不好等其他因素,主要是根据上市公司有关规定,集团高管不得在旗下上市公司兼任高管职务。“聘任黄真诚为股份公司总经理,主要是因为董事会认为他比较适合这一职务。”
黄真诚,曾是百联集团最初合并集团之一的友谊集团副董事长。之后,黄还曾担任百联集团购物中心事业部总经理、党委书记,百联集团百货事业部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实际上,百联集团王宗南等高管卸任子公司职务之所以引起关注,主要是百联近期已做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
1月4日,百联超市商业事业部朱家骝卸去总经理职务,超市商业事业部原副总经理华国平升任总经理;百联集团旗下的大卖场品牌华联吉买盛总经理赵德发同样卸任,联华超市原副总经理蒋晓飞接任华联吉买盛总经理;百联超商事业部原总经理助理王幼调任华联吉买盛副总经理一职。
有业内人士评论称,此次新上任者的共同特点是都曾经任职于联华超市,如华国平加入百联超商事业部之前,担任联华超市副总,目前还是联华超市的董事。而蒋晓飞,此前曾被联华派往上海家乐福的发展部工作,而后成为联华超市副总经理。“这样的安排显然有利于集团的下一步整合工作。”该人士如是分析。高管职位出现缩水
尽管季瑛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这些都是正常的人事变动,不存在其他原因,朱家骝等卸职的主要原因是到了退休年龄”,但不少业界人士对此提出了质疑。北京证券分析师李阳认为:“从表面上看,王宗南等卸去子公司职务的理由很充分,但其公开宣称的理由很可能只是一个幌子。比如百联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才做人事调整?”
据悉,2003年4月,上海市把当地的友谊集团、华联集团、一百集团和物资集团合并组成了百联集团,由原华联集团的掌门人张新生担任百联集团董事长。2004年,百联集团销售规模达到1147亿元,商品零售额达到543.7亿元。
季瑛介绍,百联集团在成立后,开始了业态整合,将原来的几个集团及子公司分成超市商业、百货、购物中心、物流等8个事业部。以超市商业事业部为例,其管理范围内的超市有:联华、世纪联华、快客、华联、吉买盛、罗森共6个知名品牌;而华联和联华在业内的知名度不相上下。
李阳认为,百联此时人事调整很可能是因为业态整合后,高管职位数量缩水,人员难以安排而不得不做出的人事调整。昨天,中国人民大学零售专家黄江明的观点印证了李阳的说法。黄江明认为,百联集团业态整合后,确实面临高管职位减少的局面。因为同一业态的公司整合在一起后,肯定会形成原来几个公司的高管竞争一个职位的尴尬局面。“百联的整合难度和别的企业不一样,因为百联是由当地政府合并的,厘清其中的人事问题相对于一般的商业并购事项来说,难度显然更大一些。”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零售行业专家这样评价。业态整合势在必行
日前,百联集团董事长张新生在集团2006年工作会上指出,由于公司目前整合力度不够,引发了多种问题。如集团内部不能形成资源共享,采购成本、人力成本和财务管理成本依然很大,未形成集团优势。
“内部同业竞争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季瑛透露,百联集团旗下品牌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突出,比如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同属百货业态,联华和华联同属超市业态,集团内部同业态企业之间“互相残杀”的情况时有发生。
“业态整合将是我们的工作重点。”百联集团董事长张新生在集团2006工作会上明确指出,集团将通过整合,力争在2010年基本实现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网点覆盖全国大多数地区、产权在国际资本市场实现多元化,进入世界流通业100强;集团实现商品销售2000亿元,网点数量1万家等。
“百联确实存在整合难度,但进行业态整合确实很有必要。”中国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零售专家于淑华认为,百联整合后,肯定可以增强与外资抗衡的实力。但问题是如何实现整合的成功,这对于百联来说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