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赵德平接任大厂评剧团的团长的时候,大厂评剧团已经濒临解体,赵德平是用了什么神奇的手段把评剧团治理的如此红火呢。
“治团治本,育人育心”这就是赵德平治团的秘诀。
剧团的本是什么?是办团方向。赵德平从大厂县评剧团实际出发,提出了三为主的办团宗旨,坚持为农民服务,把文艺的“二为”方向具体化,二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沿阵地。心里装着农民观众,这就是他剧团改革措施的出发点。 他不为评奖而写戏,而是为农民写戏、排戏、演戏;他提倡“队伍精干”是为了便于下乡演出;他聘用的演员大多是多面手,是为了满足观众多元化的审美要求;他研制了流动剧场,是为了方便观众,为广大农民观众提供一个较好的看戏环境。这无一不是为观众、为农民着想的。大厂县评剧团时时事事想着观众,广大观众年年月月惦记着大厂评剧团。通过二十年的努力,营造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数以几十万的广大观众群。他们喜欢大厂评剧团的演出,喜欢赵德平的戏,他们乐意掏钱买票去看大厂评剧团的演出。大厂县评剧团确实没有戏剧危机。
赵德平治团非常严格。除了规章制度建设外,特别注重人的建设。治团从育人入手,育人是在育心上下功夫,从思想管理内心管理方面下功夫。以爱心育人心,以感情投入凝聚人心,赵德平对剧团建设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二十几年来他始终与演员在一起,外出演出,装车卸车,装台卸台,他都与演员一起干。随团演出从不合补助,出差办事从不拿补助,不但不拿,有时还要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在去年他获得了特别贡献奖,他把奖金全部放在了团里。
他爱团如家,对演员亲如兄弟,演员的一切都装在他的心里。演员与他无话不说,愿意听他的批评帮助,赵德平的感情投入,得到了演员的信任和爱戴。全团演员都有自觉地承担着责任。就拿大厂评剧团评工资来说吧。在大厂评剧团,工资发放不是论资排辈,而是评出来的,他们只要到了应该发工资的时候,全团的人就坐在一起,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评委。把自己一个月来都创作了什么节目,节目的质量如何,不用自己说,演给全团的人看,都是专家理手,节目的好坏,大家自然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如此一来,工资的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了,业务水平的高低,才是演员最关心的事情。因此,自觉排戏,不断钻研业务,在这个团里尉然成风。
在大厂评剧团里,给人一种团结、和谐的气氛。
而关于赵德平的笑话自然也是不少。
一次是去钓鱼台宾馆,赵德平一时没有合适的衣服,正赶上团里为贫困地区捐衣服,他随便在里面挑了一件,穿着就走了,由于走得太匆忙,在门口还把衣服刮了一个口子,里面的棉花都露出来了。到了宾馆,小司机先上楼帮他找房间,房间都找好了,赵德平还没上来,下去一看,正和看门的说呢,我是来这里开会的。可是谁会相信,一个穿着破衣服的人会到这里开会,所以死活不让进。
还有一次,约好去电影厂与一个导演谈本子,在大门口也遇到了同样的遭遇,看门的也是不让进,没办法,赵德平就在门口等,一直等到中午,那个导演出来吃饭,才把赵德平领进去。
赵德平不但穿不了新衣服,就连太高级的地方他也住不惯,太好吃的大餐他也吃不惯,这里也有一段笑话。
一次,赵德平到梅地亚中心开会,组委会为每个人安排好了房间,也安排好了每天的用餐,可是,赵德平一走进餐厅,看见花花绿绿的食物就头晕,只好自己跑到外面,买了烤红薯回到房间里去吃。吃完了就把红薯皮扔在了地上,这下小服务员不乐意了,批评了他几次也不改,就告到了领班那,领班想,这是来开会的吗,每天放着好吃的不去吃,躲在屋里吃红薯,于是就在大会上说了。组委会里有了解赵德平的,一听就乐了,这个人肯定是赵德平,告诉小服务员,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剧作家呀。小服务员一听,赶紧去道歉。赵德平却笑呵呵地说:“没关系,这样的事遇到的多了。”
住不惯大宾馆,吃不惯大餐的赵德平,却对农村的小土炕、大锅台情有独钟,他那份对农村的喜爱,绝不是出了名之后的一种作秀,而是从骨子里往外的一种喜爱。
在他农村的这个家里,赵德平养了好几条狗,一回到家里,那几只狗都高兴地围着他又蹦又跳。赵德平也摸摸这个摸摸那个,喜欢得不得了。
屋子里,完全是农村人家的模式,锅台、大炕。不同的是,赵德平的屋里,摆的是满满的书。墙上贴的画很有特点,都是三十年代的一些香烟广告宣传画。还有一张是戏剧脸谱。
在炕的正中央,一张普通的方桌放在上面。就是在这张普通的桌子上,赵德平写出了八个大戏,四十多个小品。而这些作品的素材,又都是来自农村。
赵德平的第一个大戏,是《嫁不出去的姑娘》。这部戏也是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时,一个刚刚复员的一个小伙子,因为拿不出彩礼而自杀了,赵德平通过这件事情,看到了一些旧的风俗对人们的影响,而创作了《嫁不出去的姑娘》这部大戏。它反映了不时家村普遍存在在社会问题,抨击了婚恋中的封建陋习和不正之风。这种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在当时,犹如一缕春风,当然好评如潮,并一下拿下了几个大奖。只有这种来自于生活的作品,才最具有生命力。
正是因为赵德平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热爱农村生活,熟悉农民语言,了解农民心理,对农民有着一种炽热的特殊感情,才写出了这样有味道的作品。
为了选好材,选准材,他经常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在田间地头和农民谈心聊天,搜集农要中所发生的奇闻怪事,以此积累素材,丰富视野,广开思路。比如他的《男妇女主任》也是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看了该戏的人在沉思中,无不感到忧虑。这出戏为我们今后如何组建农村干部队伍敲了警钟,尤其是赵春华这一形象,令广大农民观众拍手叫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剧团里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太婆走了几里路赶到剧团找到赵德平,赵德平并不认识她,老太婆拉着他的手说:“你不认识俺,俺可知道你,你竟把各村的事儿编成戏让人看,俺有件事对你说,:前天俺和儿媳妇吵了嘴,不三不四的骂了她,在全村传成了笑话,思来想去是俺不对,俺怕你知道后也把俺编到那戏里让人看,俺全家可就丢死人了……。这个生动的故事,足以看出,赵德平的戏剧创作,在农村的深厚影响。
这就是赵德平,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赵德平,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剧作家,一个永远扎根农村的剧作家。
本文采访线索由央视七套《乡约》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乡约》栏目查阅。
注:CCTV-7《乡约》栏目播出时间:每周六21:52分 重播时间:每周日13:30,节目时长45分钟,无限精彩尽纳其中,届时敬请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