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滨通讯员陆航)春节临近,北京包裹邮件的“出口量”明显增加。记者昨天从北京邮区中心局了解到,这几天每天大约有3.8万件包裹邮出北京,比平时上涨60%。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些“年货”包裹的内容已经从前几年的花生、瓜子、大枣之类的土特产,变成了书籍、软件、光盘、MP3等数码产品。
一位在邮区中心局包裹出口分拣车间工作了近30年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同时期社会上邮寄的包裹都有不同的特点。上世纪70年代初,春节包裹除了棉衣外,就是些花生、瓜子、大枣之类的土特产。80年代中期,下海经商人群居多,最常见的包裹是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配件、旧服装、电器和音像制品,普通市民间往来的包裹逐步萎缩。到了90年代末,全国进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期,包裹分拣车间也像一个大市场,夏季的竹制品、凉席、筷子;秋季的银耳、香菇、花椒、孜然、辣椒,可以说应有尽有。而现在,六成包裹装的都是书籍,“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在物质上,而是更多地集中在精神需求上了。”
一位分拣员对记者说:“我现在每天要处理1500余件包裹,其中仅书就占了大约三分之二。此外还有不少是软件、光盘、手机、MP3等数码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