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康
神六飞天 划时代的标志
神舟六号(下称神六)飞船载着两位中国宇航员,飞行了115小时32分钟,绕地球转了77圈,行程325万公里,最后成功地返回地面。神六的成功无可争辩地表明:中国已经步入了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相关各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已经达到或接近先进国家的水平;这些技术成果必将带动更广阔技术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必将激励全国各行各业更加努力工作,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更全面的增强。 神六的成功,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到了走出全面的跟跑时代。胡锦涛在科技大会上讲话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我们要彻底扫除自卑感,提升自信力,增加创新投入,培养和整合技术力量,深化体制改革,迎接我国的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新时代。
百年耻辱 中国人的自信力备受打击
历史上,中国人是不缺乏自信力的,中国人常以自己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傲视世界。在科学方面,诸如天文、地理、历法、农耕、医药和数学等领域,都有足以引为自豪的建树。造纸、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四大发明,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待到封建社会末期,即清朝的康乾盛世之后,中国独大的地位日渐式微。帝国主义列强的破门而入,彻底打碎了中央帝国的美梦。中国人已经不是那么切实的自信力,更不断地蒙受打击。李敖先生在其一篇题为《此非彼辈所能知也!》的文章中,讲了这样两个故事:其一,在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西方的大炮太厉害,我们的打不到他们,他们的已经打到我们。不但打到我们,还放得比我们快。要没有这种大炮,就是古代名将岳飞、韩世忠来,也没办法”;其二,鸦片战争后20年,清朝名将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湖南益阳人)一次视察安庆军情,“驰至江滨,忽见二洋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文忠(胡林翼)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吐血,几至坠马。文忠前已得疾,至是益笃,不数月,薨。”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林、胡两位,都是当时有作为的人,却都被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惊吓得失魂落魄。鸦片战争后,又经历了英法联军、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第一次世界大战,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接连不断的外强的侵略欺侮,一步步打击和挤压着中国人的自信力。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人们逐渐觉悟:要自救图存,唯有放下架子,认真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那时,学习西方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实业,制造舰只枪炮,以便在侵略到来时,能够进行抵抗。鲁迅先生主张的“拿来主义”,也只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可是,人家不会把所有的家底都摆出来,任你挑选。就是人家肯给我们学的东西,因基础落后,眼光局限,也不是都能学到手。长此以往,在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头脑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形成了己不如人的心态。笔者曾接触过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殖民地的经历,使他们的思想状态与我们从前的有许多相似之处,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抱有神秘感,并存有一份敬畏和崇拜的心理,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心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落后的基础和条件的限制、加之半殖民地心理作祟,我们向西方的学习始终没有多少成绩。待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而发展一种“自欺力”。这时胡适博士跑出来说;“日本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征服中国,即悬崖勒马,彻底停止侵略中国,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对帝国主义的恐惧,使其将自己的灵魂裸呈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准备接受“一种耻辱的城下之盟”了。中国人的自信力被打压到何种程度,可见一斑。直到现在,这种自信力被打压的影响仍然存在。在中国人中有一位叫柏杨的,生活在台湾,它在一本叫《丑陋的中国人》的书中,称自己“崇洋”而不“媚外”。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这种“崇”都是加在我们思想上的沉重的枷锁。半个世纪的经验表明,我们每前进一步,都要在这“崇”的枷锁下,艰难地挣扎。
学习苏联 延续对西方科学的敬畏和崇拜
我们的共和国成立时,接收了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国民党离开大陆时,能带走的带走,不能带走的破坏掉。大量的文物国宝,以及巨额财富,包括超过277万两的国库黄金,如数的运到台湾;基础设施毁坏,人民生活困苦,帝国主义封锁围堵,使年轻的共和国所面临的局面严峻,这要求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以求尽快改变。经过了三年的恢复时期,到了1953年,开始了我们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科学技术也开始了艰难的起步。在遭受帝国主义封锁的同时,却得到了来自苏联的宝贵支持。在“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大型项目有156个,限额以上的项目694个,以及小型项目2000个左右。自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先进国家(包括苏俄)后面,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艰难的“跟跑”。中国知识分子,渴望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由来已久。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做着科技救国之梦。一个世纪过去了,但那学习成绩却很惨淡。从旧中国走过来的知识分子,怀着巨大的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投入国家的建设。他们向苏联学习的强烈渴望,和前辈“科学救国”的理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五十年代,苏联的科学技术是我们惟一可以借助和借鉴的来源。“老老实实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与知识分子的心态一拍即合,高涨的学习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不同年龄段的知识分子,包括有西方教育背景的老专家,都突击学俄文,以便直接地阅读俄文的科技资料。在大学里,自不待说,俄文是唯一的外语,教科书几乎全部译自苏联。成千上万的留学生派往苏联学习,几年之后陆续回国参加建设。中苏专家之间相处融洽,应该说,苏联专家的帮助,也还是真心实意的。中方的科技人员对苏联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从不抱任何怀疑,真正做到了“老老实实”,“诚心诚意”的学,学习成绩斐然,苏联援建项目陆续投产,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待到五十年代末,苏联赫鲁晓夫掌权,中苏交恶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已打下一定的基础。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否认向苏联学习的历史功绩,不如此,我们将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黑暗中摸索;但也不可否认,在这样的学习的后面,潜藏着影响我国科技发展的深层问题,那就是根植在中国知识界的,对西方科学抱有的敬畏和崇拜的思想,在向苏联学习过程中,不仅没有得到克服,反而有了某种延续和加强。这种“老实”,“认真”的学习的结果,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力捆绑得动弹不得。有的人几乎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情况,到苏联撕毁合同撤回专家之后,曝露得更加明显。
中国科技界缺乏自信力的种种表现
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所有的科技合作合同,撤回专家,取走或销毁资料,力图将刚刚起步不久的中国科技发展,扼杀在摇篮里。突然的变故,使中国知识分子茫然不知所措。当时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口号,以振奋人们的自信心。学习苏联时很顺畅,没有苏联专家这根拐棍,要自己干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我们的路还要往前走,每迈一步都是很艰难的。笔者是在60年的秋季来到一所研究设计院的。离苏联专家撤走还不到一年时间,工作已经有了秩序,但茫然的情绪依然笼罩着管理者和工程师们。虽说搞的是研究设计,实际上大家成天都在研究考证,苏联专家撤离前已经递交给中方的图纸文件。当时指导工作的方针是:“摸着石头过河”,执行起来就是,图纸、文件上的任何线条和数据不能改动,只能补充些实在没有的东西。形式模仿远远多于理解,创造几乎谈不上。这种缺乏创造力和自信力的情况,在许多方面都有表现。我们的工程师发现,工程使用的热交换器的换热面积,低于实际的需要。这可是个大问题,经领导审慎研究之后,还是宁肯相信苏联留下的设计,而不敢相信自己反复核实,确认无误的计算结果。最后仍按苏联的原设计加工制造。工程投产后,不得不更换这项设备。工程有两条冷却回路在装置内是连通的,苏联专家断言,如果断掉一条,剩下的一条仍可对全装置进行冷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一条回路断掉,压力边界破坏了,冷却水会通过断端直接跑掉,而不会对装置进行冷却。这个错误观念在我们工程师头脑中,留存了三十多年,直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才得以改正。几年前,一位我所尊敬的学术前辈,在电视台上讲过那个著名的“玩具潜艇”的故事,是作为一种经验,一种“创造”介绍给观众。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美国这样的国家,难道真的会有玩具把核潜艇的机密泄漏出来的事吗?即使有,也大可不必那样欣喜,他们所以能做成玩具送到市场上,说明它并不包含多少有价值的机密,要在工程上实现,还得靠我们的科技人员自己的创造。我们的科学家如此看重、如此激赏美国的一件玩具,这实际上是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对西方科学的敬畏和崇拜的自然流露。我们的学术界对评价国内产生的学术成果,缺乏自信。有些学术成果在国外被肯定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它是这样有价值。方舟子“打假”的一个方法,就是看某人是否在国外的“权威性”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如没有,也不管其是否正确,学术价值如何,一顶“伪科学”的帽子就飞过来,这是新生代缺乏自信力的典型表现。十几年前,我参加了为大亚湾核电站引进技术起草一份标书,草成后竟被送到比利时审查,比利时“专家”用了两周的时间,写来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废话,只字未被采用,公司却为此付出四万美元的代价。这样的事例,实在不胜枚举。学习苏联时胜任愉快,一旦丢了拐棍,恰如邯郸学步,不知道路该怎么走了。由于对西方科技的敬畏和崇拜心理作祟,一事当前,总想在西方找到可以借鉴的蛛丝马迹(对紧要的尖端技术,这样的搜寻很少会成功。)很少能最先想到,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们自己具备那些条件。有许多事情中国人完全可以自己做,技术和安全问题都可以自己解决,即使有不当之处,其所付出的代价比请外国人少得多。可是,有的人就是这样没有出息,即使我们自己已具备了条件,甚至已有人创造好了条件,他都不想自己去做,总觉得只有请外国人做,至少要有外国人站在旁边才放心。这说明,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还必须有振聋发聩的声音唤醒我们自己,必须扫清自卑心理,全面重塑我们民族的自信力。
思想界的先驱 为恢复民族自信力而奋斗
古代中国人的自信,是一种比较健康的自信,没有自卑,但由于对外面世界缺乏了解,常常也会带有某种盲目的性质。到了封建主义社会的末期,外界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中国人并不了解,自信变成了盲目的自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侵入,这种盲目的自信经不住接连不断的打击,渐渐地就落入了自卑和“崇洋”的境地。与“崇洋”相伴而生的就是“媚外”。于是“崇洋媚外”就成了那时许多人的心态(即所谓殖民地、半殖民地心态)的一种写照。那个时代的先驱者,看出了在外强的侵略之下,已经变得异常羸弱的国家,如不能将陷入半殖民地心理的民众唤醒过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将不堪设想,于是挺身而起,唤醒民众起来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我在《》一文中说:“鲁迅先生就是他那个时代思想界的杰出代表,他看到国人精神的麻木,弃医从文,以在心理的层面上,进行着唤醒民众的工作,他的新文学名篇:《狂人日记》、《孔已己》、《药》、《阿Q正传》等就是做的这样事情。30年代的鲁迅,用他的杂文,匕首般地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愈到晚年愈见其战斗意志的坚韧,业绩的辉煌。”面对日寇的铁蹄,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得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毛泽东之所以伟大,他能在心理层面上指出,鲁迅具有不同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一般人心理的伟大品格。毛泽东在评价鲁迅的时候说:“他的骨头是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中国人的自信力虽受到打压,但其最坚强的核心还在,这就是位为什么中国人民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了,已不再是鲁迅的时代,要解决的问题也发生了转移。人们的思想和精神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但无庸讳言,根植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某些半殖民地心理,还是相当广泛的存在着。这在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有相当广泛的反映,人们的自信力和创造力,受到了严重的禁锢。于是“反对崇洋媚外,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口号应运而提出。“外”可以不媚,但“洋”要不崇,可不是经过几次运动和提几个口号所能解决的。由于大家不知道,迷信该如何破除,思想该怎样解放,中国社会闹出了五八年大跃进的笑话,造成了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损失。
每一项震撼性成果,打掉一份自卑,增加一份自信
半个多世纪来,我们的共和国走过了艰难的路程,我们的国家的建设,是在摸索中进行的,有过挫折和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和胜利的欢乐。就在许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创造力的时候,却也有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一个又一个奇迹创造出来。我们每获得一次成功,我们民族的群体自信力,就得到一份恢复和提升。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消息传来,我们的兴奋之情不能自已,夜不能寐。第一次原爆以及后来导弹核武器和氢弹试验成功,产生极大的震撼力,因为它们是由我们自己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制成功的,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威望。1970年4月24日,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了。这又是一次对我们思想的巨大的震撼,那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的。那时的我整天抱着半导体收音机,收听从太空传回来的《东方红》乐曲;用有限的力学知识估算它的轨道;每到夜晚,就在满天的繁星中,寻找它的踪迹。同年12月24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了。也许当时并没有公开发布消息,只是以后耳闻知道的,对我们普通人的思想上的冲击,虽不及核弹和卫星来得大,但所受的鼓舞并没有任何降低。除导弹、卫星、核武器、核潜艇外,能够使国人备感兴奋和自豪的消息,不时从许多领域传来:我国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袁隆平院士研制的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杂交水稻已为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引种,并作为专利转让給美国,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做出了贡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和“杰出的发明家”荣誉称号。国际同行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李登海在紧凑型玉米的育种和创高产方面,连续不断地创出新业绩、创造新纪录,用实践确立了自己在育种界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之父”。海尔家电、奇瑞汽车以及中星微电子等企业,都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推向世界,敢于同跨国的大公司展开竞争,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在体育界,自容国团取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以来,乒乓球几成中国独霸的领域;中国女排也曾在若干历史阶段称雄世界;此外女子长跑,跳水,滑冰等多方面,都有辉煌的建树。过去中国人几乎不能染指的大球、短程项目,也都有了突破:姚明也打上了NBA的主力,雅典奥运会上,刘翔的百十米栏的冠军向世人宣示,短程赛事并非是中国人的禁区。每一个走到世界顶尖位置的杰出个人或团队的业绩,都打掉我们的一份自卑感;每一项在科技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都给我们增添一份自信力。在这长达5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就是这些业绩和进展,使我们中华民族的群体自信力一点一滴地积累、恢复和提高起来。到今天,以神州六号为标志,中国走到了彻底清除历史环境形成的半殖民地心理,全面重塑我们民族的群体自信力的新阶段。所有这些事实明白无误向世人证明,外国人涉足的一切领域对中国人来说都不是禁区。
丢掉自卑,全面重塑中国人的自信力
既然我们的自信力有了这样的提高,我们还有必要提出全面重塑我们民族的自信力吗?我的回答是:“完全有必要!”因为尽管我们的自卑感有了相当大程度的消除,自信力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做出成绩的毕竟是少数,相当普遍的情况是,在口头上,承认自主创新的重要,或许也知道,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但到自己的行业,就仍然对从国外获得核心技术抱有幻想,难下决心将核心技术的取得建立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他们对自主创新的体制的构建,技术队伍整合与培养,并没有远见卓识的构想;孜孜以求地追求“市场换技术”,“技贸结合”;尽管许多人痛心疾首的经验表明,“技贸结合”的模式在取得核心技术方面没有多大效果。例如,关于核电发展,业界有这样一种思路:中国是个巨大的核电市场,利用即将建设的核电站招标和市场竞争形势,要外方转让设计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并教我们“会设计、会制造”。认为,这样可使中国核电设备制造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并将超越世界平均水平。可以看出,人们的头脑很难摆脱旧思维的桎梏,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建立起完全的自信力。我国从大亚湾、秦山Ⅲ到田湾,已经引进六台核电机组,也的确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关于核电站的关键设备,如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循环泵、稳压器等的设计制造,却没有多大进展。过去如此,如不抛弃对“市场换技术”的幻想,未来也未必不同。无数的事例说明,任何关键的技术的掌握,必须建立在自己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正如胡锦涛在科技大会讲话中所说:“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关于金钱、市场和核心技术,吴瑞林(江苏省副省长)有精彩的论述:“‘市场换技术,金钱买技术’这个口号是有片面性的,核心关键技术、最要害的技术、卖产品比出让技术更合算的核‘时新’技术、涉及民族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的技术是市场换不来、金钱买不来的。”我们上面说过,每一项震撼人心的成就,都给了我们这样的信心:外国人涉足的一切领域都不是我们的禁区,在有些领域我们将比他们走的更远。现在我国的国力使我们有能力,在工程技术研究上加大投入力度,培养和整合技术力量,改革管理体制,使核心技术的发展和关键设备制造,切切实实地建立在我们自己力量的基础上。我们要彻底抛弃自卑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全面重塑我们民族群体的自信力,树立自主创新(包括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意识。我们将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和产品越来越多,使技术领先的项目越来越多,使我们独有技术项目(别人没有的),也能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地发展起来。在科学技术领域,我们将结束全面跟跑状态,逐渐步入世界的领先行列。来源:金羊网(编辑:杨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