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山东省农村采访,基层干部、农民反映,愈演愈烈的婚丧嫁娶、人情负担将农民的腰包变成了“赤字财政”,其中尤以“高价婚姻”负担最重,压弯了农民的腰。类似的社会风俗也成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拦路虎。
一位姓刘的基层干部反映说,现在农村的年轻人总是攀比城镇婚俗,城里人有什么,农村就要什么。 鲁北农村流行这么一句话:小见面千八百,大见面四五千,订下婚事一万元。
这位基层干部说:“朋友的儿子结婚我前去祝贺,结果席中朋友哭出了声,他两个儿子一个26岁,一个24岁,大儿子结婚欠外债3万元,小儿子结婚欠下外债4万元。加上盖房子欠的债,全家总计外债10万多元。没办法婚礼一结束就分家单过,谁欠下的债谁自己还。”
经济较发达的胶东半岛的农民反映,当地农村“婚姻”价更高。莱州市沙河镇一位姓高的农民生有一独子,他对记者说,儿子没考上学在村办小厂里当工人,全家每年收入也可以,但多年来省吃俭用,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这些年家里倒是攒下了10多万元,不过儿子娶媳妇盖新房收拾好就得花五六万元,加上布置新房的家电、家具等,这10多万元钱基本就花光了。按当地的花销,媳妇娶进门还得再掏10万元,这10万元从哪里出?这位高姓农民现在愁得晚上连觉都睡不好。
镇党委书记赵文果分析说,税费取消后农民负担大大减轻,腰包里也有了点钱,但为什么很少有农民会“大把”哪怕是“小把”花钱?除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这些压力之外,“高价婚姻”之类的社会风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它决定了农民攒一辈子的钱都“延期集中消费”在了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等方面。不改变这些社会风俗,农村消费市场很难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