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200多个品种野生食用菌,堪称国内产业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但产值不足20亿元,与云南、广西等产值上百亿元的省份相去甚远!这就是当前我省食用菌产业面临的窘境。2005年12月30日,参加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讨会的专家疾呼:关注食用菌产业发展,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食用菌是世界公认的动物食物和植物食物之外第三类食物————菌物食物,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有助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是广谱型、大众化保健食品。近年来,随着食品结构向营养、保健型方向倾斜,食用菌需求量日益增长。以贵阳市为例,木耳、香菇等鲜菌产品日交易量达到15吨。
我省地处高原,植被多样,尤其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特别适宜食用菌生长繁殖。目前,我省已发现的野生食用菌有29个科,72个属,品种达到241种,是国内产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产自织金县的“红托竹荪”被公认为山珍之王,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
然而,来自省食用菌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省食用菌产业总产值不足20亿元,与资源条件类似的福建、浙江、云南相比较,产业规模和生产水平差距明显。
据了解,我省食用菌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菇农一度有15万人,在织金县还涌现出投资上百万元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大户。该县“红托竹荪”每公斤价格曾高达1500元,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生产原料不同,食用菌可分为木类食用菌和草类食用菌,前者曾经是我省菇农栽培重点。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出台了一系列林木保护措施,客观上限制了木类菌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省食用菌种植户在5万至8万人左右,180余家食用菌生产企业中大部分为外省老板经营。贵阳市场的食用菌约有40%来自福建、浙江等地。
缺乏相关政策引导是产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据了解,福建、云南两省多数地、县设有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专门指导产业发展。而我省大多数食用菌栽培地却没有类似机构,菇农各自为伍,种植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菇农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或技能培训,生产过程中煤火烘烤、滥用添加剂和消毒剂的现象突出,致使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前不久,一位外商与省食用菌协会商洽合作开发食用菌,因为抽检产品二氧化硫含量超标近30倍,合作被迫中断。
按照规范的行业要求,食用菌生产加工环节必须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但是我省目前具备专业资质的菌类栽培园艺技术人员不足30名,却承担着对全省菇农的技术指导,力量明显不足,导致菇农素质长期无法提高。
“食用菌栽培技术容易掌握,一旦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我省完全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菇农栽培水平!”省食用菌协会秘书长周胜仁说。
省食用菌协会调查还发现,在产业发展“黄金”时期,少数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生产过程中掺假制假,非法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织金“红托竹荪”市场售价曾经高达每公斤1500元,个别商家为增加产品重量,用焦亚硫酸钠浸泡红托竹荪,严重损害了红托竹荪品牌形象,产品价格一度跌至200元,对消费者利益和全省食用菌产业造成极大影响。
专家认为,我省竹类资源丰富,赤水、习水等地竹荪产业尚有潜力可挖。即便在木类菌种发展有限的情况下,我省也应大力开展草类菌种栽培,如金针菇、茶树菇等食用菌可直接利用甘蔗渣、油菜秆等为原料进行栽培。而在我省农村,许多适宜生产草类菌的原材料或烧或弃,无疑造成了极大浪费。
结合近10年食用菌市场价格走势,该产业产出与投入比基本维持在5:1以上,个别品种产出与投入比高达15:1。与传统作物相比较,栽培食用菌效益极为可观。2005年,福建省食用菌发展重点县栽培户户均收入接近15万元,而我省栽培户最高收入不过6万元。有专家估计,我省产业发展至少落后福建省5年。
为加快产业发展,省科协最近专题起草了《关于大力发展贵州食用菌生产加强食用菌行业规范管理的建议》,省有关领导批示农业厅等单位尽快研究出可行方案。另据了解,省食用菌协会正在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制种、栽培、加工各个环节,并依托农科院、贵州大学等技术力量,提高产业规模和水平。5年内,我省将力争培育10个不同品种的食用菌标准基地县、30个专业乡(村),并建立一个以上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在确保行业产值突破60亿元的基础上,实现20%的产品出口创汇。
作者:孙静 项开文 肖磊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