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院士联名上书总理省人大代表提交“治黄”议案
本报讯(记者靳国升刘凤宇)前几年,不断传来黄河下游干涸断流的消息,引起了上至中央领导和专家学者、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普遍关注。
1月17日,记者从正在召开的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了解到,甘南州代表团人大代表沙拜次力向大会递交了《建设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议案,如果该项目能顺利实施,将会遏制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彻底解决黄河断流的根源问题。
据悉,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境内有大面积的草地、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黄河、洮河、大夏河及120多条支流纵横境内,是黄河的产流区、水源涵养区和重要的水源补给区,素有“中华水塔”和“黄河蓄水池”之称。
有关专家认为,黄河发源于青海三江源,但成河于甘南境内,甘南特殊的生态功能状况,不仅关系到全州68万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也直接影响着黄河中下游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沙逼水退补给水源减少近十多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增多和草原超载放牧等多种原因,甘南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在90%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三化”现象,玛曲黄河沿岸已出现沙化草场80多万亩,形成了长达220公里的流动沙丘带,并且以每年10.8%的速度扩展,森林由于近50年的过度采伐,覆盖率已由解放初的48%下降到目前的19.85%,水土流失面积由1980年的0.8万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1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6.2%,黄河玛曲段水源补给量由原来的58.7%减少到45%,洮河径流量减少了14.7%,大夏河径流量减少了31.6%。3年苦修觅得治理“真经”
甘南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我省专门组织专家历时3年多进行专题研究,2005年最终形成了《甘南生态经济示范区研究》一书,省委书记苏荣高度重视研究成果,明确批示把甘南生态保护“做成一个大项目”。从2005年11月我省又开始编制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规划拟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从2005年至2010年,主要是以草原、湿地为重点,在完善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选择不同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类型,尽快遏制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第二步,从2010年至2020年,以水源涵养和补给区为重点,采取保护和建设并进的综合治理措施,全面完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构建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形成完整的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系统和组织管理系统,使甘南州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成为生态功能示范区。院士上书拯救“中华水塔”
2005年11月,许智宏、郑国、孙鸿烈、任继周、李吉均、丑纪范、李家洋、汤中立、刘东生、程国栋、薜群基、吴国雄等12位两院院士联名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交了《关于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环境恶化亟须国家支持保护与治理的建议》,指出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成为黄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和黄河出现断流的重要原因。同时,全国政协也以《政协信息专报》向国务院领导提出了保护甘南生态的调研建议。
12位院士向温家宝总理建议:一是对该区域进行科学考察,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将生态保护与治理项目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和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二是建立区级补偿机制,设立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投资对该区域重点保护;三是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总理批示要求拿出意见
这些建议,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曾培炎分别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委拿出意见。目前,相关部委正在研究。
沙拜次力代表建议,省政府应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争取项目尽快实施,争取国家将此项目列入“十一五”西部开发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和全国“十一五”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专项规划,请求国务院批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由国家相关部委和甘肃省共同组织实施,希望省上在“十一五”期间,尽快启动实施规划确定的近期总投资45.65亿元的14个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