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的感恩之旅(上)(1月17日播出)
2005年的最后一天,山东《齐鲁晚报》社来了两位读者,她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这个要求让报社的记者们既为难又深受感动。 来人到底是谁?她们提出的要求又究竟是什么呢?
来人是一对母女,母亲叫王志芹,女儿叫丁辉,山东省邹城市城前镇单家庄人。她们向《齐鲁晚报》的记者们提出,要他们帮忙寻找一位恩人。
不过母女俩特别说明:其实真正要找恩人的并不是她们二人,而是家里的老人,老人名叫丁学山。老人要找的这个恩人名叫刘路,已经23年没有见过面了,目前掌握的线索只有一张刘路当年留给老人的手写名片。
《齐鲁晚报》记者张刚:找这个人不会一帆风顺的,而且现在这个人口流动又这么大,天各一方很难找。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齐鲁晚报》的记者们还是决定,一定要帮助丁学山老人去完成这个长达23年的夙愿,因为老人与被他奉为恩人的刘路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实在是让他们太感动了。
2006年1月9日,记者来到山东省邹城市城前镇单家庄。2006年1月9日,我们栏目的记者来到邹城市城前镇单家庄,找到了已经83岁高龄的丁学山老人。老人的讲述,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命运多舛的年代,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陈年往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丁学山曾是位于济南的黄河河务局的一名职工,积极上进,年轻有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1959年的政治运动中,他被开除公职、劳动教养。
丁学山:他说你拿着被子去教养队,我那时候心里(不是滋味),(脑子都)懵了
两年后,丁学山和妻子儿女被遣送回了老家邹城市城前镇单家庄。由于回来得并不光彩,所以在村里,一家人随处都能感受到别人那异样的目光,最感到委屈的是几个年幼的孩子,在学校里,他们时常受到别人的欺负。
丁星科(丁学山的二儿子):就是人家合伙玩儿,小孩在一块儿玩,咱往上偎偎,人家把咱推一边。
丁学山:哎呀,心里不是个滋味,我说这是我的命。还说什么?没什么话说。从心里特别难受,你说不吃饭吧,那是假的,就是觉得心里有块石头压着。
孩子们在外面受到欺负,丁学山很是难过,而更让他感到难过的日子还在后头。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他的问题,孩子们的前途不但一个个被耽误,而且就连终身大事也都受到了影响,大儿子已经三十多了,就是娶不上媳妇,没有哪一个姑娘愿意嫁到他这个不光彩的家庭来。
丁学山:埋怨就埋怨我呗,我也没有办法。
现实让丁学山感到愧对孩子们一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丁学山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全家人在没有任何的希望之中,苦熬着日子。
丁星科(丁学山的二儿子):父亲吧反正是不敢说不敢动,反正是。别说他不敢说,不敢动,就是以前我们在外边就看着是一个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一样,实际上咱不是不爱说话的,那时候是压抑得不说话。
丁学山:那时侯脑子里乱七八糟,辈子完了。
丁学山慢慢地绝望了,而也正是在这种绝望中,1980年来临了。这一年,他突然听说中央已经下发文件,要求彻底平反各种冤假错案。犹如一个在暗夜中行走的突然发现了曙光,他的全身热血沸腾。20多年来,他一直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当初原单位黄河河务局对于他的处理是不对的,为了洗刷自认为长期承受的不白之冤,为了子孙后代的将来,此时已经57岁的他决定立即行动,上访申诉。
丁学山背上干粮踏上了上访申诉之路,从老家邹城来到济南,找到自己的原单位黄河河务局,然而上访申诉谈何容易!由于年代久远,了解情况的人有的早已调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联系起来非常地困难,有的完全就不知道去向,而作为他这一方面,由于没有什么文化,加之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也有限,他连一份像样的申诉材料也拿不出来。就这样来来回回,往返济南多少次,最终一点儿眉目也没有。
丁星科(丁学山的二儿子):就是往济南跑回来,反正就是看着精神也不好,掉泪,经常地掉泪。他为什么掉泪,经济上再紧张也不碍,考虑到这个黑锅一直到下一代怕受影响。
1983年春天,丁学山背上干粮再次来到济南,住进了黄河河务局招待所。事实上,这一次如同以往多次一样,眼看着干粮都快吃完了,可事情却一点儿进展也没有。在招待所里,丁学山终日愁眉不展,长吁短叹,而也正是他这种异忽寻常的苦闷,引起了同样住在招待所里的一位年轻人的注意。
丁学山:他说老师傅你是哪里,我说我是邹城,你这么远,你怎么上这里来了,我说我吧来走亲戚来了,他都不相信,你别看年龄,看看不相信,一看咱的穿戴,他说不会吧,我是来上访的,他说你什么事,你给我拉拉,我听听,我说行,咱一看,他说话挺实诚的,心眼不孬,咱一看,我就拉拉给他听听,他有点儿震惊。
这个年轻人就是刘路,听完丁学山的讲述,他很是震惊,当即表示要帮丁学山写一份像样的申诉材料。在随后的三天里,他闭门不出,埋头写作,最终写成了一份令丁学山非常满意的申诉材料。手捧这份申诉材料,已经年近花甲的丁学山激动不已。
丁学山:我当时那个心情给人家磕个头才好呢,我要给他磕个头,他拉起我了,可不能这样。
丁星科(丁学山的二儿子):
(父亲)掉着泪这么说的,说的就是无意当中遇着这个人,给他一说这个情况,他就说给你写写整整,花了三天时间给写的。当时俺父亲掏出唯一的20块钱给他,人也没要。
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报答刘路给予自己的帮助,分手前,丁学山特意让刘路为自己在一张纸片写下了他的工作单位。这张手写的名片,在后来23年里,丁学山一直细心地珍藏,始终希望通过它能够再次见到刘路。
刘路的帮助给了丁学山极大的信心,拿着刘路为自己所写的申诉材料,他再次开始了艰难的申诉,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有了刘路的这份申诉材料,原本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次都迎刃而解,一切都是那样出奇地顺利,他的案子最终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原单位黄河河务局的高度重视,并被开始全面复查。自己终于要有出头之日了,此时此刻,在丁学山的心里,刘路早已成为了他的大恩人。案子已经被开始全面复查了,按理说,丁学山也就没有必要再往济南跑了,在老家邹城等消息就行了,可事实恰恰相反,他往济南跑得更勤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自从自己的案子被开始全面复查之后,丁学山惦记的事情就只有两件,一件是复查的结果,而另一件就是寻找帮自己写申诉材料的恩人刘路,他要当面再好好谢谢人家。由于家里一贫如洗,对于丁学山来说,出趟远门并不容易,几个月以后,他终于凑足了前往济南的路费,并再次来到济南。
丁学山:他说的地点是舜井大厦2楼哪个柜台,他说你要有事就找他去,我头一趟去,他们说调走喽!我说调哪儿去了,他们都说调到汽车连去了。
于是,丁学山开始寻找汽车连,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连找了几天,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汽车连究竟在哪里。身上的干粮又快吃完了,没有办法,他只好无功而返。回家之后,始终不死心的他觉得,既然刘路只是工作调动,那么肯定还在济南,只要自己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找到他。在此之后,他每年都要去济南几次,寻找恩人刘路。而每次去济南,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几年下来,他几乎走遍了济南的大街小巷。
丁学山:找了很多地方,在那个时候这些老店铺、老街巷都问过,没有这个人,那时候也没有电话,就是拿着个名片找他,哪里都问到了,光那个舜井大厦柜台我去了多少趟,后来那柜台也没人了。
为了寻找恩人刘路,丁学山不知走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更不知吃了多少的苦。
丁学山:那时候,冬天找个房檐底下住,夏天,随便找个地方住,天桥那个地方我没少住了,这说那个不如听的话,跟要饭一样,真跟要饭一样,当时还有几个钱,饿了就买个馒头。好心人多的是,他一看咱是乡下人,“这个菜俺不吃了,这个干粮俺不吃了”,就给我吃。
尽管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吃了许许多多的苦,但是丁学山始终也没有找到恩人刘路。正当他有些灰心丧气的时候,喜讯从天而降。经过有关部门和原单位黄河河务局的全面复查,他的案子最终被认定为是冤案,基于这一认定,有关部门和原单位黄河河务局决定为他彻底平反,并每月发给他工资1500元。
丁学山:我说你(文书)念念吧,他念完以后,他就说:你还想找吗,我就喜了,落实了还说嘛,别管怎么说,落实了。
丁星科(丁学山的二儿子):当时接到这个(平反)通知以后,我父亲反正就是父亲连我母亲就看着掉泪,就是说好像从我的感觉好像是觉得当时不是真事。
一家人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多年来笼罩在心头的阴影的终于消散了,随后不久,打了多年光棍儿的大儿子丁星科也终于娶上了媳妇。
丁学山:一说上媳妇我心里没病了。
此时此刻,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的丁学山越发地想念恩人刘路,如果没有刘路,很可能就没有眼前的一切。
丁星科(丁学山的二儿子):如果没有刘路的话,遇不到刘路的话,也可能(平反的事),一直到现在都找不清头绪。
寻找恩人刘路最终成为了丁学山有生之年最重要的事情。年复一年,他不知又去了济南多少次,但是恩人刘路却始终不见踪影。而也正是在这年复一年当中,他慢慢地衰老了,尤其是八年前,他的右腿因伤致残。尽管如此,他始终也没有放弃寻找恩人刘路的念头,他坚信皇天不负苦心人,总有一天他会见到恩人刘路。
丁学山:哎呀!我找不着他,真觉得是心里的大病,我什么时候能找着他,见见面说说话,我就去病了。
丁星亮(丁学山的三儿子):心愿未了,老人的心愿未了,我们一家人的心愿都未了,没办法,慢慢找吧。
眼看着自己一天天地老去,而找到恩人刘路却遥遥无期,于是丁学山把这件事情托付给了孩子们,其实,孩子们也一直记挂着这件事情,每当有机会到济南,总要想方设法地找一下恩人刘路。2001年,丁学山的孙女丁辉初中毕业打算读中专,二儿子丁星科经过与跟妻子商量,决定宁可多花点儿钱,也要送女儿去济南读书。
丁星科(丁学山的二儿子):因为我父亲吧三番五次地找,找不到,我考虑到叫小孩报这个学校能在济南,借这个机会能找找。
知道孙女要去济南读书,丁学山格外地高兴,他郑重地把寻找恩人刘路的重任交付给了只有15岁的孙女。
记者:那你接受了爷爷交代的这样一个任务之后,有压力吗?
丁辉(丁学山的孙女):有点儿,不能说没有,反正脑海当中就想着,就是说有一天要找到刘路。我觉得我也挺感动的,我觉得人家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帮过我们家。
到济南读书后,除了学习之外,丁辉几乎把课余时间全都花在了寻找恩人刘路这件事情上。每次放假回家,她都要向爷爷汇报寻找的进展情况,而爷爷的每一次嘱托,都让她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又重了一分。
丁辉(丁学山的孙女):反正每次我回家,我爷爷都问,他说你找的情况怎么样了,我说没那么容易,人家都转租好多年了。就那样,反正不好找。
记者:那爷爷听了以后,他是什么反应呢?
丁辉(丁学山的孙女):他说如果你找不到,我有时间我到济南的话,我就再找。
为了实现爷爷的心愿,小小年纪的丁辉几乎跑遍了她能想到的所有地方,采取了她能想到的所有办法,甚至还去了派出所。
丁辉(丁学山的孙女):派出所去过,去打听过,但是不是那么好查。
就这样,直到2004年中专毕业,丁辉也没有能够找到恩人刘路。而这个时候,丁学山已经年过80,疾病缠身,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特别是一年前,由于右腿股骨头坏死,连走路都已经十分困难,所有这一切都清楚地说明,丁学山已经是风烛残年了。
丁学山:找不到他我心里老是个病,是个大病,点水之恩,别说人家给咱办完了,咱能忘了人家吗?不能忘人家,我说到什么时候……我找不着,要是我不在了,小孩也得找,心里是这么着,一定要找到。
20多年的苦苦寻找,为什么丝毫不见恩人的踪影?奇迹能否出现?八旬老人的毕生心愿能否最终圆满?刘路,你到底在哪里?明天请您继续收看《23年的感恩之旅》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