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柳妮)昨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2005年我市经济实力实现了新的跃升。根据初步预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增长16%以上,是十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次进一步提升。 其中,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6.7:51.9:4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3亿元,增长35.1%,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6.5%和14%。
一桥一隧打造西海岸经济重心
天堑变通途,“跨海之梦”终将成为现实。
跨海通道,是青岛人多年来挥之不去的情结。2005年6月30日,随着青岛海湾大桥工程的破土兴建,影响大青岛发展的战略性西移和西海岸实现大步跨越的瓶颈被打开。而2006年1月13日,青岛胶州湾湾口海底隧道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6月份将有望开工。至此,全市人民企盼已久的“北桥南隧”跨海快速通道最终得以实施,青黄连接指日可待,城市大框架战略构想获得有力支撑。
其中,海湾大桥全长35.4公里,一线连接青岛、红岛和黄岛,行车通过时间比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节省22分钟,总投资99.38亿元;总投资31.8亿元的海底隧道,全长6.2公里,是可全天候通行的跨越胶州湾最便捷通道。“一桥一隧”对于进一步打造西海岸经济重心、推动整个环胶州湾区域加快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五带五区”勾画大青岛蓝图
“五带五区”为青岛勾勒出线条分明的经济图谱。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市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十一五”期间,将加快发展环胶州湾工业带、沿青银高速公路工业带、沿济青高速公路工业带、沿烟青公路工业带、海洋经济产业带和都市商务中心区、西海岸现代制造业集聚区、东部旅游度假区、黄岛—胶州物流中心区、平莱产业集聚区。
目前,完整的规划体系初步形成,38项专项规划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等16项规划通过专家评审,3项进入征求意见阶段,6项完成初稿。造修船基地、炼油基地等近百项重大安排和项目衔接进入国家、省规划布局。
汽车产业集群待时而飞
汽车的诞生,与人类飞驰的梦想有关;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则与城市飞驰的梦想有关。
2005年,随着汽车大项目在青岛落地,其作为载体和龙头的影响力立刻显现,从而使我市的汽车产业链迅速延伸。首先,青岛市政府与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紧接着,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收购颐中汽车公司举行签字仪式,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正式成立,上汽乘用车项目落户青岛。其次,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正式下线,预计2006年达到设计产能7万辆,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一举引进通用、上汽两个战略合作伙伴,由此开启了我市以乘用车、商用车、客车、专用车为核心,配套零部件和物流产业为支撑的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新局面。同时,国内知名汽车企业和引进轿车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与一汽集团签署全面合作补充协议、一汽商用车研发中心加快建设、轻中重型卡车生产基地建设提上日程,汽车产业的链条效应和集聚效应正在西海岸显现。
大炼油重构山东石化格局
2005年,“十一五”规划的中国石化战略项目———青岛大炼油工程正式开工。一期工程综合配套原油加工能力将达1000万吨/年,年产成品油760万吨,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0多亿元。
大炼油工程的开工,连同一批国内外大型石化及深加工企业和项目聚焦青岛,使青岛石化产业集群大发展的态势凸现。大炼油的开建并不只是源源不断地产出汽油和柴油,更重要的是它将带动下游石化产业链,生产各种合成塑料、橡胶、纤维等产品。
目前,韩国LG等公司已经准备来青岛投资石化衍生品生产。按照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规划,青岛将成为国家原油储备库之一,以青岛为中心的胶东半岛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石化基地。
18个项目获得国家拨款
此外,2005年我市在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民用核动力等8大领域自主创新项目还取得了新进展,以海信信芯、海尔超低温冰箱、青啤信息化等为代表的18个项目获得国家拨款1.2亿元。根据统计,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3.2%,同比提高1.94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