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①、③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②、④沈阳鼓风集团
早在2000年4月,科技部就正式将沈阳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试点城市”。如今沈阳的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各领风骚。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
人们每一天都在面临选择,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似有似无的机会。
有些时候,选择是很容易做出的,如果它们被标出了价格———比如,我今天是吃一顿日本料理还是自己回家做饭;给妻子的生日礼物,是买条围巾还是买颗钻戒……但是,更多的时候,选择是没有被明码标价的———比如,孩子应该出国留学还是留在国内考研;你和另有新欢的丈夫应该离婚还是继续忍耐……
值得为某个机会付出多大代价?这是每个人不得不费神考虑的问题。因为,人们必须在“成本和收益”间做出最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判断。一个个体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身处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
经济因素与时间因素
就在“十五”与“十一五”交界期,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被火热抛出,立刻形成了一股舆论的强大磁场。
实际上,即使在这一战略论断被正式提出之前,一些计算好自主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并切实从自主创新中得到实际利益的企业,早就异常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了;尚未将自主创新当成战略的企业,开始细算自己的成本、收益账。
媒体其实更善于为一座城市算账,计算科技相关投入和经济发展效果之间的关系;动辄就呼吁科技投入不足,仿佛只有它才是一切事情的咽喉。
事实却是,企业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你得看它对自主创新的动力足不足?否则,如果保持中庸或保守、采取跟随战术将比创新有更大的收益,企业为什么非得要走自主创新之路?
一个企业主计算付出多大代价才能选择创新时,拿来计算的项目远比局外人想像中的多。其成本可能包括:金钱投入、时间精力投入、其他商机损失、科研失败风险、短期利益损失、任期内政绩风险、市场局势突变风险、核心员工跳槽导致泄密风险等等;其收益可能包括: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效益增加、企业寿命加长、个人影响力增强等等。
很可能,成本当中一个小小的因素,就能整个阻止自主创新的步伐。比如,企业领导人更迭频率如果过快,假设说五年一更迭,那么,企业主一般很少会批准科研周期超过五年的企业立项;再比如,民营汽车制造公司一般以低成本战略生产低档汽车,它宁愿跟随国际上的流行车型,也不愿花时费力搞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车型……
沈阳企业能打败跨国公司?
在不少跨国公司的眼中,沈阳企业已经老了。这座曾经装备了几乎整个新中国的“共和国工业长子”,被浓缩成DV记录片《铁西区》中的破旧厂房、锈蚀机器、落后产品和土里土气的工人……
所以,当几年前上海市的磁悬浮列车项目开始国际招标时,机械行业的外国跨国公司们无不趾高气扬、志在必得。参与轨道梁竞标的一家国外厂商报价3亿元人民币,工期两年半,这还是所有参与竞标的国外厂商中,嗓门最低、神态最平和的一位。然而,沈阳机床集团却亮出了6200万元的超低底牌,工期更是令人难以置信———半年。“简直是天方夜谭!”看着沈阳这家在国际行业排名榜上名气不大的对手,那家外企的技术专家锁紧眉头说。但是,180天后的2001年8月,上海磁悬浮列车轨道梁数控铣镗加工机床在沈阳竣工了。国外那家厂商不信,派了那位技术专家来到中国。他先是跑到上海看产品,接着又跑到沈阳看生产车间。最后,他竖起了大拇指。
如果早用沈阳变压器装备美国电网……
2005年12月的一天,一台大容量超高压单相自耦变压器从沈阳运往美国,使命是替代美国GE公司的老产品,挂网运行于世界最大的特大容量变电站之内。
这让法国、日本、加拿大和韩国等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多少有些尴尬———在美方的设备招标会上,他们因为技术难度和制造的复杂程度退却了。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公司的成功在他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不久后,美方又把四台产品的订单交到了沈变手中。
沈变的产品从前只能满足对效能要求不算苛刻的国内市场,20多年后,竟然就能把产品卖到“GE王国”的老家?特变电工沈变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昌绪说:“我们这台变压器的技术难度和制造的复杂程度,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是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战胜竞争对手的。”
沈阳企业与跨国公司的两次“交手”,刚好发生在“十五”规划的开头年和结束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对这两次比试的评语是:“不仅仅在于再一次终结了国外厂商在中国尖端项目上的产品独霸,或者是多次打开了发达国家的市场。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崛起的希望。”
企业动力源:目标与现状间的创造性张力
中国的第一个宇航员是辽宁人杨利伟。从太空回到地面后,他又一次来到了沈阳。“沈阳的变化太大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杨利伟问。其实,来沈阳参加“韩国周”、“制博会”、“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等大型会展的中外宾客,也不断提出这样的问题,人们似乎对沈阳及沈阳企业高速发展的“动力源”产生了好奇。
现实正是,从2001年到2005年间,沈阳越来越多地涌现出像沈阳鼓风机、沈阳机床、特变电工沈变、新松机器人、东软集团这样的自主创新重量级选手。
作为中国软件行业中的第一个上市公司,东软集团开发生产出的数字化医疗设备,使中国成为继美、德、日之后第四个能够生产CT机的国家,改变了中国长期单纯依赖进口的局面,并使国外产品降价30%—50%。东软的产品不仅遍布全国30多个省区,更远销到了欧洲、美洲等国际市场。
探究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东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创造性张力”,实际上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当这一差距、特别是技术层面的差距出现,就会自动产生一种要将现状拉向目标的张力,而核心技术又无法从国外公司直接获得时,自主创新就出现了生长的土壤。
实际上,早在国家明确自主创新战略之前,沈阳一些企业已经从自主创新中得到了实惠和回报。沈阳地泰公司研发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使常见危险品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5%以上,已经在国内的机场、火车站、公路客运站推广应用,并当上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安检门神”。
沈阳大陆企业集团开发研制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功率激光成套设备,不但形成了10多项专利,企业自身还成了这项技术的国家标准起草单位。
机制动力源:战略、政策、投入及其他
【战略】
沈阳最大的“兴奋点”之一始终是“科技兴市”战略。【投入】
沈阳市的科技投入,保持了与财政预算支出2%的比例同步增长。相关科技投入由2000年的18.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43%提高到2005年的1.91%;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由2000年的976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7亿元,其中60%以上的资金又投向了装备制造业中的自主创新项目。“十五”期间沈阳共筹措科技风险基金14875万元,创业种子基金2500万元,民营科技机构贷款担保基金2100万元。2005年,沈阳全市新增科技贷款达到了17亿元。【政策】
沈阳有《沈阳市科技进步条例》、《沈阳市民营科技企业促进条例》等5部地方科技法规和20多件配套政策。沈阳设立的沈阳市科技振兴奖、科技进步奖和农业技术推广奖,连同有力的财税、融资、政府采购、技术引进以及知识产权政策,激励了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将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从而激发和调动了62万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十五”期间,沈阳有35项成果荣获国家级奖励,731项成果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735个项目、17位个人荣获沈阳市科技奖励。【合作】
在沈阳,国际科技合作一直歌多声美。美国新泽西大学、密西根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分院等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都和沈阳建立起了科技合作网络。沈阳的对外合作渠道扩展到了世界的40个国家和地区,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的120多位装备制造业专家常年在沈工作。【升级】
2000年4月,科技部正式将沈阳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试点城市”。同年12月,“沈阳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示范工程”被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作为国家重大项目启动实施。【突破】
“十一五”期间,沈阳在科技兴市和创新强市方面又选好了三个突破口: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实施科技产业化计划,实现科技水平的整体再提升;实施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建设计划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为开展自主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座砖混结构的大厦和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大厦都可以“看上去很美”,但是在内在质量和抗震等能力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别。沈阳企业最近五年来与跨国公司“交手”之所以屡建奇功,其奥秘就在于:长久以来,科技一直被浇铸在人心之内、生产之中。
而当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企业、一座城市各行各业的生活习惯时,这座城市就会拥有未来。
从数字看创新
“十五”期间,沈阳取得了3811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其中1355项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2028项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沈阳的技术市场签订了2.2万份技术合同,技术交易额累计达到了150亿元。
全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480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了4000家。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5家。高新技术产值保持着每年20%的递增速度,2005年达到11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5.5%提高到30.17%。
沈阳是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和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基地,拥有省部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7个,国家级行业研究中心和技术检测中心10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