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石宣文
发展目标是人们遵循一定发展规律对未来发展进行的科学构想和理性设定,具有导向性、引领性和指向性功能。一个城市的发展目标,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哈尔滨市委关于制定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确定了努力“使哈尔滨成为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这一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紧扣时代脉搏、立足哈尔滨市实际,凸显人文精神、契合群众意愿,集中体现了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
适宜人居:
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因人聚而缘起,因聚人而兴旺”。适宜人居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发展的必然要求。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顺应城市定位特色化、城市环境园林化、城市管理人性化、城市经营法制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努力营造并不断完善良好的人居环境。”这是对哈尔滨市未来城市发展前景的展望和描绘,也是对城市建设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
立足“易居”,营造功能齐全的生活环境。易居是现代城市的基本功能,为居民提供生活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性化的重要标志。易居使居民充分享受城市的空间资源、人文资源和公共资源,是实用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融合,是人本主义对物本主义的取代,是现实主义向古典主义的挑战。近年来,它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新住宅运动”的主旨、风靡世界的“绿色文明家园”活动的基调。顺应时代的发展,《建议》提出必须使哈尔滨“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趋优化,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宜人”。城市经济学认为,易居是指人们在城市不仅住得下,而且住得久;不仅“居者有其屋”,而且“居者优其屋”;不仅使居住进入生活领域,而且使居住融入精神世界。近年来,由于哈尔滨市大力实施“安居工程”,昔日低矮狭窄的危房和棚户区被一栋栋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观,2004年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5.94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21.5%,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城市居民的居住面积大幅度上升,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尚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应按照《建议》的要求,“推进主城区的功能化开发和现代化建设”,“实施老城区更新改造,完成危房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全面改善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力争达到“一岁一道景,一步一重天”。人是城市的创始者和主宰者。人选择居住环境的过程,也是人自身完善发展的过程。为了使个性得以张扬、情趣得以满足,现代城市人不仅追求私人住所的宽敞明亮,更注重城市景观的赏心悦目。城市景观包括建筑、广场、公园、公共绿地、雕塑和其他公共设施等有形物体,既是市民观瞻、欣赏和利用的对象,也是居住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城市作为人的集聚地,其功能是多元而丰富的,涵盖衣、食、住、行、用等百姓生活的各个环节,涉及学习、生产、消费、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社会需要的各个方面。这就是说,城市的功能环境是易居的依托和载体,是一个城市具有现代气息的重要标志。我国城市功能环境的各个环节普遍薄弱,据《中国城市宜居指数2005年度报告》显示,2005年宜居指数为65.7%,与国际易居标准相去甚远。哈尔滨城市功能环境也尚未完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我们应按照《建议》的要求,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城市的功能环境,做到业有所就、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娱有所乐、闲有所去。“鸟择木而栖,人择地而居”。一个路、水、电、气、热等“硬件”设施齐备的城市,一个信息畅达、交通便捷的城市,一个以“数字化”工程为标志的城市,才是现代城市居民的理想家园。根据《建议》提出的“方便生活、有利生产、改善环境、促进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加强城市交通、供排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载体功能,进一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着眼安居,创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安居才能乐业。安宁圆缘、安泰和谐是安居的基本要义;舒适惬意、安康祥和是安居的重要表征。《建议》提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市民福祉的高度关切。平安是福,平安是金,平安是安居的基本要求。城市作为人口稠密、财富集中的区域,是各种犯罪、各种事故的多发地。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对城市的守护,对城市居民的忠诚。试想,如果一座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这座城市即使像花园一样美丽多姿,当地市民也很难闲庭信步,外地游客也不会流连忘返。穷则思富、富则思安是人类最本能、最朴素的生存逻辑。哈尔滨市是老工业基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导致了体制转轨过程中下岗职工和外来流动人员较多,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因此,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我们应按照石忠信同志讲话所提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的要求,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给老百姓一个更加自由舒适的空间,给旅游者一个无忧无虞的环境,使哈尔滨成为社会治安最好的城市。安居是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均衡平等的基础,其重点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建议》提出“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标准和方式”,是实现安居的首要条件。我们应遵循《建议》的安排部署,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年轻人心无旁骛地学习工作,使年长者无所顾虑地安享晚年。安居是一种稳定的秩序,安居是一种协调的状态,安居的关键是实现公共安全。当今世界,自然灾害频发,突发事故激增,曾经发生的“非典”、海啸、飓风和禽流感,以及前不久哈尔滨市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使人们对公共安全异常警觉和高度关注。但目前哈尔滨市公共安全体系还不健全,应对安全事件和化解社会风险的能力尚显脆弱。我们必须根据《建议》的要求,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使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再无奈和无助,使生命不再轻易受到重大事故的吞噬和侵害。
着力康居,建设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康居是文化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统一体,是适宜人居的最高境界。康居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自然和人文的统一、物质和精神的交融,是城市居民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康居首先要求城市有良好的形象、高雅的品位和迷人的特色,为人们心灵的栖息营建安逸的寓所。《建议》提出要“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充分体现北方名城的独特魅力”。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血脉,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康居的前提和基础。市民身心的健康培育、品格的陶冶孕育,与良好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哈尔滨市是一个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以“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和“冰雪节”两大国际品牌为主要标志的高雅文化,呈现出好戏连台、佳作不断的良好局面,满足了人们高品位、高层次的需求,激发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以其“出门即舞台,处处闻歌声”的浓郁氛围,不断满足着不同人群不同方面的精神需求,滋润着市民的心灵和情趣。康居要求城市有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和激清抑浊、扬善贬恶的人文环境,为人们建造追求向往的精神家园。文化是城市的根。黑格尔说:“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的文化是由思想家的意识与居民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积演而成”。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家园,以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同舟共济、相互关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基石;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为核心;以“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为支撑。我们要按照《建议》的要求,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大力弘扬哈尔滨精神,创造家庭关系和美、邻里关系和睦、同事关系和顺、社会关系和谐的良好氛围,使“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依凭于自然。21世纪,人类将由追求设施完备的功能城市转向追求清新幽雅的生态城市,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发展的逻辑,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的著名论断———“人,诗意地栖居”,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生态学理论表明,城市作为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既是一个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的生态实体,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现代化程度越高,生态环境质量也越高;生态环境质量越好,康居质量也越好。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顶礼膜拜,决定了建立绿色文明、追求生态效益是城市康居的主旋律,是衡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因此,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提出“加大园林型生态城市建设力度,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和载体功能”,为绿化和美化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型城市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根据《建议》关于“继续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的要求,树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道法天然的生态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民生优先的人本观,加强环境保护和对污染的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适宜创业:
城市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纵观当今时代中外城市发展的轨迹,适宜创业是城市竞争力迅速提升的关键所在。顺应国内外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建议》把“适宜创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哈尔滨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目标。适宜创业的城市要“切实为本地企业和外来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哈尔滨市要在全国新一轮竞相发展的浪潮中加快步伐,迎头赶上,最根本的是要营造更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为创业搭建广阔的舞台,为发展筑就坚实的基础。
市场环境是吸引创业的重要条件。市场是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配置资源的最佳场所,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企业和人才既是市场的主体、创业的主体,也是资本利益的主体。资本逐利性与增殖性的鲜明特征,使其对市场环境的选择非常苛刻。市场环境不好,投资者就不敢大胆进入,即使勉强进入,也会迅速撤出。好的市场环境应该是市场规则化、竞争秩序化、权益保障法律化,确保交易的效率与公正。《建议》着眼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一个“适宜创业”的城市,对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构建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环境,是促成创业的必要前提。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是市场环境优良与否的关键所在。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是影响投资发展的巨大障碍。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秩序混乱,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谁敢来投资,谁敢来消费,谁又敢来做生意?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针对市场准入条件不均等这一影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突出问题,《建议》不仅提出“鼓励外商投向重点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还“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主体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这些让不同市场主体站在同一竞争起跑线上的政策,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不同经济类型的投资主体一视同仁的鲜明态度、消除行政壁垒的坚定决心。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是市场环境优良与否的症结所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公平的竞争。投资者进入市场,必须按市场规则行事。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平等与效率》中指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客观上不存在对某些人的歧视。”实现公平竞争,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规则。“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多次强调“以诚招商,以信招商”。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这就明确提出了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我们要按照《建议》关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强化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推动、规范、服务和监督作用,积聚四海资本,迎接八方来客。
服务环境是支撑创业的重要平台。适宜创业在本质上要求政府创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一个城市要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成本“洼地”和收益“高地”,最重要的是政府切实转变职能,以真诚的姿态和公正的作为,创造一个让老百姓满意、投资者高兴、纳税人称心的发展环境。《建议》抓住推动创业的根本,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改善环境、支撑创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提出“以建设服务、责任、法治政府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强化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完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的职责”,进一步指明了体制改革的方向。我们要按照《建议》的要求,努力建设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准确定位,履行责任,是政府的第一要务。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要求,“建立并实行行政问责制度,形成科学的层次清晰的责任体系,切实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推动责任型政府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及政社分开,消除政府对企业微观活动的直接干预”。在国际国内竞争十分激烈、政策优惠空间不大的情况下,哪里的服务优,哪里的项目就多;哪里的效率高,哪里的发展就快。《建议》提出要将政府完善的服务寓于本地企业和外来投资者创业的全过程,不仅要“发展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全社会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建设服务型政府。我们应按照《建议》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管理就是服务”意识,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完善‘一站式’服务,切实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把改善服务环境体现到引来创业、推进创业的各个环节,延伸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为创业撑起一片蔚蓝的晴空。抓住重点,规范执法,是政府的立命之本。当今社会,行政执法是否规范,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创业环境优劣、投资者愿不愿来安家立业的重要参数。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必然影响或挫伤投资者的创业热情和创业信心。石忠信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职能部门要把规范执法作为行为准则,切实履行法定职能,着力解决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等问题,使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哈尔滨这块沃土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政策环境是激励创业的重要保障。“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政策环境是政府引导、规范经济活动的总和。按照产业集群理论,产业的聚焦与扩散基本上是一种市场行为,主要依靠“看不见的手”促进企业间的区域分工,达到产业交换与分工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完善市场机制等措施,创造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合作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吸引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本。“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实践证明,坚持政策引导,就能让外来资本、民间资金和各类企业施其所长、大胆投资、谋求发展。《建议》提出,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以建立稳定的政策体系为前提。事实证明,加快创业步伐,推进经济发展,政策的系统性、稳定性至关重要。《建议》不仅提出“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在产权、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而且提出“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创业就业工作责任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支持创业的真心、热心和诚心。我们应本着“你发财、我发展,你投资、我铺路,你纳税、我服务”的双赢原则,大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和投资者的社会交易成本,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以健全的体制机制为保障。能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所有创业资本衡量、判断创业环境的重要标准。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通过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快立法工作,清理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地方法规体系,提高立法质量,加强执法监督”,使政府依据法律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使投资者创业安心,兴业顺心。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以形成崇尚创业的人文环境为条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吸引鼓励人们创业,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造、尊重创业、尊重纳税人”的人文环境,使企业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壮。政治上认同,是尊重创业的前提;社会上支持,是尊重创业的基础。对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创业者,要倍加关怀呵护;对初来创业的外地投资者,要加倍关心照顾。主动帮助创业者排忧解难,支持他们致富,宣传他们的业绩,推广他们的经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尚合法致富、追求创业成功、宽容理解失败的氛围。总之,通过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服务环境,公开透明、宽松稳定的政策环境,安全稳定、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诚实守诺、信誉为本的信用环境,尊商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必定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哈尔滨对创业者释放出无穷的魅力。
适宜人的全面发展:
城市现代文明的价值追求
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文明演进嬗变的历史说到底是人自身完善发展的历史。《建议》坚持以人为本,把“适宜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目标之一,进一步突出了人的社会主体地位,提升了人的文明动力作用,凸显了人的历史本质功能,为城市发展指明了人文化、人本化和人性化的方向。
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了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目的是指人们要达到的境地和取得的结果,是理想到现实的演化状态。城市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过程,更是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得到实现的过程。《建议》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深蕴全文,贯穿全篇,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城市的未来走向。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又是其最终归宿。目的是人生存发展的动力和依据,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的全部历史就是不断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也是当代经济学家关注与探讨的重大问题。社会发展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发展是否意味着增长?对此,人们展开了此消彼长的争论与交锋。从以刘易斯为代表的早期发展经济学家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到法国著名学者弗朗索瓦·佩鲁把发展的核心视为人的发展,再到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肯定,发展观实现了从物到人的根本性转变。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社会学家聚焦的重要领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认为,人们在物质欲求层面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就会转向对精神方面的需求,最后跃升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知。《建议》确立的“十一五”时期城市发展目标,体现着科学发展的理念和对人的发展需求的人文关怀,适应了哈尔滨市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不懈追求。
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城市振兴的根本动力。动力是事物运转的生成机制,是事物保持优势状态的助推因素。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张力与潜质的核心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人不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唯一的能动要素,更是知识经济时代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第一竞争力。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发展正由开发自然资源为主转为开发人类自身的创造潜能为主,人的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人在发展中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凸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智力资源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对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以文化产业为例,纽约的影视产业推动地方财政税收增长了71.33%,伦敦的文化产业年产值约近290亿英镑,创造的财富已接近金融服务产业。从国内来看,北京、深圳、长沙、武汉等城市的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生长点。今天,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已经成为哈尔滨市能否增强综合实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建议》提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提升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建议》提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优先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创造力,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绩效考核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为哈尔滨市又快又好发展注入无限活力和蓬勃生机。
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城市兴旺发达的本质要求。世间万物人为灵,天地之间人为本。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是城市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建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取向”,是对人类古老梦想的历史传承,也是对当今时代发展价值取向的直接回应,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人性的张扬”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的发展的界定,均反映了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憧憬。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也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城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人自为自觉地创造价值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人的创造性本质和超越精神,赋予了人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属性。随着文明的发展与演进,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渐显现,成为张扬文明的时代主流。《建议》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取向,诠释了市委、市政府一切以人为根、以民为重的执政理念。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评判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是综合性、整体性的范畴,城市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增长,还包括政治的开明、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从注重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全面的发展”,“坚持城市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让人民受益的意识”,体现了以民为先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取向。我们必须根据《建议》的要求,始终不渝地坚持民生优先,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心、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开明政治的辐射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力的政治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条件。
“三个适宜”的城市发展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主题,注重和谐社会的取向,四者交相辉映、互为一体,为我们绘就了壮美的发展蓝图。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上下同心,团结奋斗,历经千年春秋、百年寒暑的哈尔滨,必将成为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