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设监理协会副会长李维平代表在小组讨论后 向大会提交议案———
本报讯(记者丁峰)昨天,北京市建设监理协会副会长、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常务理事李维平代表在小组讨论后,向记者出示了他向大会提交的议案———《关于建立常设机构,大力加强人口控制的议案》。 李代表告诉记者,他认为北京的“瞬间人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概念。
■北京应该对“瞬间人口”给予高度关注
“我认为,人口问题是事关你我将来的问题。”李代表表示,“十一五”纲要提出,2010年,北京市人口要控制在1600万。应该说,就目前情况而言,这个压力还是相当大的,因为现在北京的人口基数已经很大,而且旧有的控制方式是不切实际的,操作难度也越来越大。
李代表认为,涉及到这一问题的北京市人口应该包括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和一个新的概念———瞬间人口。“户籍人口对于北京来说,是不能够完全反映出北京市人口实际情况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再拿户籍人口说事儿。而常住人口,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通常是指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公民。对于‘瞬间人口’的统计,我们不妨做这样的解释:抽样调查的结果,一个月中抽样三天,半年中抽样三个月,在同一个时间点全市进行突击性普查所统计出来的流动人口。”李代表认为,“瞬间人口”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数量,对于北京这个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而言,应该对这一概念给予高度的关注。
■迅速建立起全市人口控制机构
记者在李代表所提的议案中看到,他的提议中包含了迅速建立起全市人口控制机构,成立人口资源协调委员会独立工作;建立人口统计的体系,引导、控制非户籍人口增长,使城市承载力与发展水平相协调等建议。
李代表认为,目前,在人口问题上,北京的确需要面对一些困难。但如果不对人口问题加以重视,那么恐怕会影响到北京现在所取得的一些发展成果。至于人口膨胀所带来的相关问题,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治安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等等很多问题。北京要建设宜居城市,必须要解决人口膨胀的问题,千万不能“超载”,因为这样也会导致北京的综合实力、综合水平的下降。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李代表认为应该认真研究建立一个相应的机构和长效机制。
张耘代表:人口问题已成制约北京发展的最大因素
本报讯(记者樊宏伟)市社科院研究员张耘代表昨天在谈到本市的人口控制问题时对本报记者指出,人口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北京发展的最大因素。
“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北京控制人口最为过硬的原因,”张耘代表指出,北京水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一个有目共睹的现象,“一个人进来,他不仅仅要喝水,他的工作还要带来水的消耗,所以水资源的短缺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考虑人口控制的问题。”
张耘代表认为,虽然在北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外地进京人员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全国人民对北京进行了巨大援助,但是北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型的城市,“人口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北京发展的最大因素,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
“低端市场也不是无限大的,随着北京人逐渐进入家政、建筑、拾荒等市场,也将对外地进京人员产生竞争。”张耘代表认为,北京的人口控制一定要关注外地人占主导的低端市场,因为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外地劳动力价格优势的逐渐丧失以及北京人自身观念的改变,北京本土低端劳动力的数量也将呈现增长趋势,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压力。
“高端人才的引进也要和北京发展的需求相匹配,”张耘代表还对北京未来在发展高端产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引进高端人才,从而造成人口压力的情况进行了“预警”,“北京为了发展高端产业,高端人才的引进肯定是一个基本战略,但在这个过程中更应强调人才结构的合理性。”
陆杰华委员:流动人口的比例应控制在20%以内
本报讯(记者李天际)一份凝聚着20名专家心血、历经11个月完成的调研报告———《科学设立并努力实现北京市人口规划多元目标的政策建议》今年被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带上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昨天,这份调研报告的执笔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市政协委员陆杰华向记者透露,根据北京“十一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市半年以上流动人口的比例应控制在20%以内。
陆杰华委员说,20%这个数是根据人口的结构和规模,通过一定的模型计算得出的。他说,目前北京的流动人口大约380多万,在1530多万总人口中比例大约是17%。“我们现在也没有超标。”
为了控制人口,陆杰华委员还提出要以“建立京津冀都市圈”为契机,疏散北京部分城市功能,从根本上缓解人口压力。
陆杰华进一步解释说,可以把一些第二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北京迁到天津、河北的周边地区,在疏散一部分人口的同时,改变整个地区单一增长级的现状,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调研报告中还提到,“十一五”期间卫星城平均人口规模将达到或超过15万。陆杰华委员补充说,根据北京市的总体规划,未来11处新城的平均人口将达到50万人。“但前提是居住、就业不分开。这就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陆杰华委员认为,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北京的中心城区和六大功能区将以高端产业为主。到2008年以后,北京的流动人口将会呈下降趋势。
张礼拴代表:应考虑控制人口和车辆
本报讯(记者樊宏伟)张礼拴代表昨天在朝阳团的分组审议会上提出,在王岐山市长所作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中,已经对人口提出了具体指标,但并没涉及车辆问题,而这同样需要政府下大力气来解决。
“王市长的报告中指出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530万,但据我了解北京的‘瞬间人口’曾达到1700多万,”张礼拴代表认为目前本市的人口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北京有400多万的流动人口,而郑州也才400多万人,这就意味着北京在多承担一个省会级城市的人口消耗,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就业、社会治安、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实际上像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很多问题都是由于这两个失控引起的,”张礼拴代表指出,虽然这两个问题北京市并不能完全控制,而且人口问题也已经在“十一五”规划中有了目标,但车辆问题并未涉及,“总之这两个问题都需要政府下大力气、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来解决。”
续伯聪代表:人口过多容易形成城市边缘区
本报讯(记者赵婷婷)市人大代表、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续伯聪表示,人口增长过快,对北京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过多的人口容易导致大城市周边形成贫民区。
续伯聪建议,市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机械增长问题。市长在报告中提到,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已超过1530万,五年增长166万。常住人口过快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策导向的变化导致北京市人口膨胀的问题不容忽视。
续伯聪举例说,实施“两减一免”政策后,仅外地打工子弟在京上学的就高达80多万。因此市政府应该认真研究城市人口的承载能力,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人口机械增长问题,防止在城市附近形成边缘区。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主任李长栓表示,政府应该围绕北京发展的新思路,重视人口问题。这次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力争在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600万,根据目前北京人口的增长态势,建议政府部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达到规划目标。
叶立毅代表表示,政府应该切实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人口的机械增长,减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
■图为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