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新快报记者 郭爽
深读指引
以《无极》、《英雄》、《十面埋伏》为代表的中国式大片引发了中国人沉寂已久的观影热潮,但也招致了铺天盖地的恶评。商业大片真能救市吗?中国式大片能否让观众回到电影院?
还有多少人到电影院看电影?
在2005年12月的最后一周,美国电影学会评出2005年度6个“重要时刻”,即影视界6件年度大事,可录像的视频iPod位列其中。美国电影学会说,电影界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到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减少,电影票房萎缩,这方面DVD和视频游戏难辞其咎。电视内容可被转移到多种不同视频平台里。可录像iPod和可录像手机被认为是这一领域出现的重大突破。美国苹果电脑公司今年推出的具有录像功能的视频ipod不仅可下载音乐,还可以下载电视剧和电影等动画内容。
在科技的嬗变已经超乎我们想象的年代,任何旧事物的式微或者畸变,都不足为奇。
《无极》:创纪录的票房与漫天的恶评
2005年12月14日,被媒体誉为“引爆场”的《无极》黄金场点映,终于引爆了中国电影史无前例的票房奇迹。全国六成影院被选中参与此次“引爆场”的放映,仅两场就狂卷了近千万票房。
在广州,票房突发“井喷”现象。广东珠江电影院线在超前首映日(12月14日18∶00—24∶00)总共入账近70万元。中华电影城的关经理称,《无极》的票简直是卖疯了,14日晚的超前首映两个售票厅排出十几米的长龙,还有许多买不到当天票的观众也只好改天来看了。
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感慨道,以往都是院线上门推销团购票,而《无极》却是客户单位主动上门订票,而且15日的全国全面上映日的门票,到深夜11点的场次都已经全部订购完了。深圳更是10日之内,观众都购买不到零售票了。
来自负责《无极》发行的中国电影公司发行分公司负责人提供的数据,国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各大院线,点映的票房都创下了历史纪录。深圳超过50万,广州飞扬影城一家就突破24万;成都太平洋院线40万,峨嵋院线20万;长沙20万(超过当年《泰坦尼克号》的首映纪录)。
但与不断涌入电影院观看《无极》的海量观众同时产生的,还有铺天盖地的恶评。《无极》似乎在重蹈《十面埋伏》的惨剧,不少观众大呼上当受骗。《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和《我被你感动了》成为在网络上广泛流行的恶搞《无极》的典范而迅速传播。但毁誉参半的评论无疑助长了《无极》的娱乐效应,截至去年12月25日的统计,《无极》以1.34亿雄踞中国2005年度电影票房榜首,但观众对这样的“中国式大片”到底是爱还是恨?
包括之前的《英雄》和《十面埋伏》,最有市场影响力的两位导演都瞄准了充满视觉奇观和大牌明星的商业大片,试图以此刺激沉寂多年的电影市场,但是,国产大片真能救市吗?中国观众是否从此回到了电影院?上图:韩日影迷恭候《无极》剧组。
上图:候票厅前10多米的买票长龙随处可见。
上图:陈凯歌夫妇陪上海的VIP观众同看《无极》。
上图:上海1888元一张的无极VIP贵宾票。
从293亿到6亿
观众为什么离开了电影院
票价贵了
从1979年的293亿人次到近年来的6亿人次,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了中国电影人的面前,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少。我国电影重地上海,电影观众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4500万人次/年,萎缩到现在的500万人次/年。
武汉大学艺术系的方正老师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他记忆里小时候都是“拖家带口”地去看电影,但现在过高的票价却阻止了全家一起走进电影院的可能。以他现在的收入(月薪2000元),他说:“现在的电影票价格要二三十元,并不能轻松承受,看电影不应是一种贵族活动,如果在5至10元,才可以接受。”
记者在采访中有一个深切的体会,老百姓对电影的热情依然存在,但过高的票价让很多人对电影院望而却步。以《无极》为例,在四星级以上的电影院,北京要100元,广州要80元。
带儿子看电影的戴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每次看电影几乎都是被人拉来的,年轻时也挺爱看电影,但现在票价太高,常常是走出电影院就后悔,还是租碟看合算。”像戴先生这样想的人不在少数。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一针见血地指出:“电影票价居高不下,让广大观众望而却步。这种高票价和低人次的现象是违背电影市场规律和我国国情的。”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1989年电影票平均0.25元一张,当年全国总票房是27亿元;去年的电影票价已200倍于15年前,而总票房却只有区区10亿元。
中国电影家协会目前在北京、上海等五大城市对电影市场进行凋研,结果显示,收入越低的人在电影观众群落结构中占有率越高。其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观众占近30%。囊中并不宽裕的群众恰恰是最有看电影欲望的,他们多被高票价挡在影院外。
电影“高票价”导致的电影消费贵族化,则在使电影欢众严重流失。
趣味变了
在2005年金鸡奖颁奖礼上,刘晓庆曾说:“我很幸运自己在80年代进入电影这个行业,那个时代是电影拥有最多观众的时代。”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业开始复苏,看电影是人们娱乐消费的主流,那时电影院放映基本上是场场爆满。在人们的消费选择日趋多元化的今天,看电影已经成为小众的爱好。
已经退休在家的王阿伯也曾经是个电影“发烧友”,但现在他几乎不进电影院。“在上个世纪初到80年代,看电影曾经是我们那一代人最大的精神享受。只要礼拜天休息,会生活的人常常会去电影院看电影。那时候也有进口影片,但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内容基本上都牵扯到非常严肃的人生话题和沉重的社会现象。类似今天这种搞笑的电影片是没有的,扯淡的电影就更没有了,包括那种杀杀砍砍的美式、港式大片也没有,那种弱智的、荒诞离奇的武打片几乎看不到。而今不同了,搞笑片或极度的搞笑片、扯淡片,颇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电视里这种片也很多……中国人很务实,他们不太会放着家里不用再花钱的电视不看,再另外花钱去电影院看电影。”
这反映出电影观众流失的另一重要原因: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影评人王梆说:“我认识的比我小一点的朋友们,他们大多出生于80年代后,他们不爱看书,也不是那么爱看电影,除了好莱坞的大片之外。他们对其他的一切都反应冷漠,但是他们酷爱玩游戏,一玩可以玩几个通宵。”然而讽刺的是,电影票房的主力正是这些“爱看大片的年轻人”。
电影院线为了规避风险,就会多放大片,于是一般国产电影及艺术电影也难以生存。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观众很少进影院,偶尔进一次影院,看了好电影,觉得物有所值。要是看了烂片,就觉得几十元钱花得太冤枉。久而久之,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都是为了看大片。于是,导演都去拍可以在电影院放映的大片,因为会有观众去看。
从3000万美元到4000万美元
导演为什么扎堆商业大片
100部国产片打不过20部进口片
2003年的金鸡奖上曾透露出一个数字,从2002年10月起,中国一共拍摄了300多部电影,其中只有100多部在电影院播映过。这100多部电影的总票房,还打不过当年的20部外国大片。到2004年,中国电影才第一次获得先手,15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有55%来自国产电影,这要归功于一系列大制作影片的成功运作,包括《功夫》和《十面埋伏》。
但是区区15亿票房与好莱坞的大片效益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好莱坞首次出现4000万美元的制作,是1990年由施瓦辛格主演的《全面回忆》,回收的票房是2.6亿美元,同年,《与狼共舞》这样的3小时巨制,只花去不到2000万美元,就收回4.5亿美元,仅此两片已经超过今年中国电影总收入。
中国电影在走到了百年的时候,突然面临比如何诞生更严峻的事情。陈凯歌说,中国电影现在还处于一个求存的状态,“如果我们不能把本土市场做大做强的话,中国电影可能就要灭亡。上世纪的一些电影大国,像日本、俄罗斯,它们还有影响吗?都没了,随着全球化的浪潮,随着美国第一主义的盛行,就都没了。”
绝大部份观众爱看商业片
早在2002年,张艺谋在“第五代”影人“20年聚首”活动中就曾指出:“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观众还是主流娱乐片观众,美国、印度也是如此,所以不能忽视这一事实。拍电影是需要很大投资的,它有着自己的适者生存的市场规律,拍得不好就没人看,投资也收不回,长此以往,怎么能不失去市场,失去观众?作为一名导演,不但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对投资人负责,更要对观众负责。”
“社会文化结构与经济状况直接相关,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我们的文化结构。但也不一定,美国人虽然至少是大专的平均文化程度,也照样出产垃圾电影,而且票房很好。人都有庸俗的东西,对暴力、色情、偷窥、天灾人祸有天然的兴趣,电影院里吃着爆米花看到银幕上山崩地裂就会庆幸自己没有置身其中。所以庸俗的审美取向和知识层次决定了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你总不能谴责大多数人吧,即便是知识分子也有庸俗的需要。有了大众这个需求基础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制片公司由此得出结论,这是按需制造的食品,按照这样的游戏规则制定的电影就是商业电影。”
艺术片导演转型商业片
于是,张艺谋以一部武侠巨片《英雄》横空杀出,不仅破天荒地在国内创下2.5亿的票房纪录,更在北美和国际市场创下1亿美元的票房佳绩。紧接着,张艺谋又以一部《十面埋伏》在国内市场夺得1.53亿的票房,击败《指环王3》、《后天》等好莱坞大片,成为2004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在进口大片的催化之下,中国终于有了可以与之相抗衡的国产大片。
2005年,陈凯歌的《无极》更以3.4亿人民币(4000万美元)的投资创下国产大片的新高。
以往那些深邃的民族思考和细腻的中国情感,在豪华多厅影院中悄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简单的剧情、特意强化的中国符号(如功夫)、炫目的特技制作和来自亚洲各地的偶像明星们,制作精美内容却流于肤浅的功夫片及其成功的经历,却正刺激着中国电影积极挺进娱乐化、类型化和商业化。
在以艺术片成名的“第五代”两位领军人物同时转向时,“第六代”导演也开始向商业片进军了。曾以《妈妈》一片震惊世界的张元,用《我爱你》、《绿茶》等商业片向世人宣告了他的转型,而上月到广州参加活动时,张元更告诉记者,他接下来将拍摄有国际明星加盟的商业大片,“大片如果能把观众唤回影院,我也不妨这么做。”而贾樟柯在遭遇了《世界》的票房滑铁卢后,现在也斥资3000万要投拍改编自苏童小说《刺青时代》的一部商业大片。
以贺岁片著称的冯小刚则以一部商业大片《夜宴》加入了大片的游戏。
大片救市下的市场虚火
当我们回顾2005年内地票房的集体收成时会发现,虽然《哈利·波特4》和《星战前传3》这样的进口大片抢走了不少票房份额。但中国电影仍然打了胜仗,更值得注意的是,票房的总收成也大幅上扬,中国电影票房回温!
截至去年12月25日的统计,《无极》1.34亿、《神话》9600万第二、《七剑》8300万第三、《哈利·波特4》8000万第四、《星战前传3》7542万第五。
北京新影联院线经理高军说:“2005年是进口大片进入中国的第11个年头,这一年国产片的票房份额超过60%,而进口片不到40%,一般进口大片的票房不如国产主力影片。这种份额格局可能继续维持,并进一步发展。”
而从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相关数据看来,2004年,中国电影总收入为36亿人民币,比2003年增加50%。今年,电影总收入再增长33%,达到48亿元。2005年,电影国内市场票房达到20亿元,海外电影市场票房达到16.5亿元,电视播映市场达到11.5亿元,三项收入相加,电影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比去年36亿元增长了1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恶评:逻辑混乱台词夸张特技糟糕
大制作的国产电影确实让票房飙升到了一个新高点。但在这样高调的“大跃进”下面,是虚是实呢?
当《无极》在骄傲着它打破了多少个电影票房纪录时,以它为代表的“中国式大片”的死穴则再也不能遮掩———前年《英雄》票房与口碑有落差,去年的《十面埋伏》有更大的落差,今年的《无极》更是让人跌破眼镜……到底还有多少更大的落差在等着中国电影观众?被名导大片吸引到电影院的观众会再次流失吗?
2006年1月,当好莱坞大片《金刚》以商业大片最经典而真诚的方式让他们流下眼泪时,观众突然领悟到中国式大片让人失望的症结———故事情节模糊、逻辑混乱、想用特技但糟糕的特技效果让好莱坞耻笑;夸张的台词、辞不达意的对白、有大明星但没有好演员;追求大概念、忽视小细节……观众大骂“难看”。当国产大片一厢情愿地把电影拍成有视觉、有明星但没故事、没感情的东西时,被观众唾弃是唯一的下场。
高票房靠品牌而非质量
靠拍艺术片功成名就的张艺谋和陈凯歌,作为“第五代”的领军人物,商业电影并非他们的专长。他们被时代和市场逼迫着走向了商业大片,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弄懂了怎么才能在中国把商业大片推向真正的成功。
王小帅在《青红》上映之前接受采访时曾谈到了他对于“市场”的看法,他说:“就是因为我研究市场,才知道这个东西很残酷。如果真的希望电影院本身回收票房的话,那你就去做贺岁片吧,但冯小刚也不是那么好做的。或者大型功夫片、武打片,这些都很清楚,如果冲票房去的话,就是这样的选择。”
面对好莱坞为代表的进口大片,中国导演们都想搞清楚新一轮的游戏规则。
中国电影仍处于一个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从政策实施到市场反应还需要时间。在具体的投资制作环节上,国内真正具备票房效应和创作资源的人屈指可数,能够调动大规模投资的电影企业也非常有限。因此,“中国式大片”几乎只能成为个别创作者和公司的个案,操作模式和经验很难复制推广。而《无极》、《英雄》、《十面埋伏》的高票房更多的是导演的“品牌效应”,而非电影的内容和质量在决定一切。
从整个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来看,低成本电影的运作基本能够维持自给自足的循环运转,具备市场效应的中等规模影片的集体缺失,使“中国式大片”的模式更像是一座根基不稳的空中楼阁。而好莱坞和韩国的经验都证明,高质量商业大片的生产依靠的是完备的工业体系,而并非个人的灵光闪现。
政府救市与票价打折
而2005年“票房回温”状况的出现,也并不完全是国产大片发力的结果。在一些专家看来,今年票房的成功回温还得益于国家的保护。原定于8月初和中旬上映的两部好莱坞大片《世界大战》和《绝密飞行》,因为电影局的一个口头通知将推迟到8月底和9月初放映。依电影局指示,去年7月20日至去年8月25日期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因此为“国产片保护月”。这样,保护月期间放映的国产影片,就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和强有力的票房保障。
此外,实施“半价日”,也给观众和影院带来了双赢格局。据了解,广州几大影院推出周二周三半价活动后,当日的票房收入和观影人数迅速拉升,上座率因此增加了好几倍。上海某影院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周二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可以和周六、周日平起平坐的电影消费日,观影人数甚至已经开始超过周末。”
而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则告诉记者:“由于收入差距,市民还是觉得电影票价有点高。打折不是目的,通过‘半价日’的实行,我们只是在尝试一种新的模式,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至于能不能提高票房,现在还不好说。但票价最终还是需要市场来调节,看电影优质优价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好看的电影票价自然会高,没有看点的电影票价自然也就低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