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首都机场,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浙江代表团踏上返程的飞机时,提着沉甸甸的手提包的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眼角眉梢都带着笑——
在这次大会上,浙江一举“拎”回14项国家科技奖(六项为参与完成),位居全国第五,其中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家奖二等奖(一等奖全国空缺)。 “今年的获奖成果,是近年来质量最高的一次”,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卫红说,尤其是全国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更是浙江省八年来首次获得。“在科技大会上的丰收,体现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将有力促进浙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蒋泰维说。
【浙江科技发力·外来和尚】
发现新品种就唱情哥郎妹
“在试验田里,如果传来‘情哥郎妹’的曲儿,那肯定是老张又发现了令他兴奋的水稻植株!”张慧廉曾经的助手说。在中国(浙江)水稻研究所,张惠廉的幽默风趣是出了名的。
杭州某小区,65岁的湖南汉子张慧廉一边嚼着湖南小菜,一边侃大山,兴起时还来上一曲,一激动,被饭粒呛了个正着,咳得一脸鼻涕眼泪。老伴边埋怨边给老张倒水,在里屋批学生试卷的女儿也出来给老张捶背。
这一屋子操着湘西方言的湖南人,在杭州安居乐业已10多年了。
1994年,中国(浙江)水稻研究所从湖南水稻研究所挖来了张慧廉,当时的他,已是湖南省“九五”和“八五”科技攻关“杂交水稻”专题攻关主持人,政协湖南省第六届和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要把这么一位“大腕”弄到浙江,“一定是花了不少工夫吧?”张慧廉笑而不答,只说,“这里的学术气息浓,氛围好。”正是这位外来的“和尚”,1月10日上午从温家宝总理手中接过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奖状,填补了浙江多年来在这一奖项上的空缺。
他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的印水型杂交水稻,已让无数农民从中受益。到目前为止,这一新型杂交水稻已在我国累计推广种植了3.65亿亩,增产稻谷64亿公斤,仅2004年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4700万亩,占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1/4,超过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10。
“请进来”是浙江人才战略的重要方向
与张慧廉一样,此次为浙江获得大奖的专家中,很多并非浙江籍科学家。“从历史上看,浙江的科技教育投资很少,浙江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国有单位科技人才积累不多。到2003年,浙江的高等院校也只有64所。”浙江省人事厅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为了弥补不足,近年来“请进来”一直是浙江人才战略的重要方向。
199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若干规定》,对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一事,给予肯定和支持。1999年6月份,浙江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的若干规定》,在全国率先解决了引进人才的人事、户口、子女入学等问题。
据统计,至2002年底,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为220万人,比1997年增加60万人。1998年以来,全省人才总量以平均每年6.5%以上的速度递增,平均每年增加11.2万人。“但即使如此,相对于高速发展的经济来说,目前浙江的人才积累还比较弱。”省人事厅的负责人说。
【浙江科技发力·民企当家】
打破了英国50年的独家垄断
这个月,是沈颜新双喜临门的好月份。1月11日,沈颜新的浙江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成立了生物活性物质联合实验室。日前,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银象和微生物所的合作项目“链菌肽的研究与开发”获得了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3年,当得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发的纯天然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已完成实验室研究时,沈颜新意识到这是个充满发展潜力的产品。
尽管成长过程异常艰辛,沈颜新最终还是尝到了自主创新的甜头。从1998年开始,银象逐步扭亏为盈,建有世界上惟一的植物蛋白型乳酸链球菌素生产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乳酸链球菌素制造商。更令沈颜新自豪的是,如今他的产品打破了国际市场上由英国独家垄断50年的局面,实现了全球规模第一,并占领了70%的国际市场。2005年,仅此一个项目就为银象创造了1亿元的销售利润。如今,沈颜新又踌躇满志地与微生物所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企业博士后流动站,“我们民营企业要进入自主创新的源头,将科研机构的研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民企将会在自主创新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像沈颜新一样出现在北京的浙江企业家,还有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谢红卫、杭州开源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许光明等等,他们有的本身兼任着研究员,有的则是纯粹的合作投资方。
据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卫红介绍,这些获奖项目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完成的有7项,产学研合作完成的5项,企业自主完成的有2项。
他们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奖项上由科研院所和高校独领风骚的局面。“这充分说明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而民营企业将会在自主创新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软科学组织处处长赵刚欣喜地说。
罗卫红则表示,这表明我省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相结合,以国家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解决了一批事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浙江科技发力·实用第一】
获奖成功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科技的根本出路在于促进生产,否则其价值就要打折扣。”一位获奖科学家这样评价他的成果,事实上,浙江的14项获奖成果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张慧廉等开发的“印水型”水稻,让农民多收了64亿公斤稻谷;郑树等人提出的大肠癌防治技术,让无数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远离这一恶性肿瘤;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谢红卫等人为数码相机开发的新品电池,则让相机拍摄时间更长、连续拍摄能力更强……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浙江科技的连年丰收,意味着在经过多年积累之后,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实质性提高,而科技成果和生产生活越来越近,将有力地促进浙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浙江科技发力·肩上压力】
省科技厅:浙江的担子还很重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主要是奖励那些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浙江能获得14项国家科技奖,既表明了我省科研人员科研水平的提高,更表明了我省科研人员服务浙江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蒋泰维表示,近年来,浙江的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由1996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达到全国的第6位。2004年,浙江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居全国第6位,而财政科技的投入仅次于广东、上海。
但是,这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省经济在全国的地位也不相称。北京、上海大院名校云集,山东、江苏、广东不乏大企业的支撑,浙江肩上的担子仍很重。
(记者金立鹏刘徽 都市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