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两会”的关注热情表明,“两会”和民生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也表明老百姓对“两会”有了更多的期许,希望更多的民生问题能在不同级别的“两会”上受到关注,得到解决。
这一周,省里正在开“两会”,全国各省区市也都在开“两会”。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两会”,无论是全国的“两会”,还是地方的“两会”。人们对“两会”的关注热情表明,一方面“两会”作为重要的政治活动,和民生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另一方面也说明,老百姓对“两会”有了更多的期许,希望更多的民生问题能在不同级别的“两会”上受到关注,得到解决。
“两会”和普通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充分表明在政治和民生之间,民意的传递和反馈更加顺畅了。这表现在今年无论是山东省的“两会”,还是其他省市区的“两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越来越多。应该说,社会生活的健康程度,社会的和谐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传递和反馈的顺畅程度。
有人说,“两会”的热点是社会的晴雨表。的确如此。不少省市区“两会”期间的民意调查显示:医疗、住房、教育、就业、交通、环保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特别是住房、教育、医疗三种高额费用支出,被民众视为压在他们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从各地“两会”传出的信息可以看出,这些民生大事,其实也正是“两会”代表委员们十分关心的: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成为今年“两会”的最强音。
不仅如此,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开始用新的眼光审视问题。比如,很多代表委员用比过去激烈得多的语言批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用更急切的语言呼吁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呼吁财政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呼吁给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江苏省的人大代表还说,考察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不能只看总量,更重要的是要看人均水平,考察就业状况也不能只看总的情况,还要看那些困难家庭里是否有人就业,要让他们接受职业教育,保证这样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还有的代表委员从建设节约型社会出发,呼吁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带头使用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主动降低排气量,为社会、为老百姓树立节能环保的良好形象,等等。
这些新的变化说明,科学发展观这一社会主流价值观,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很多国计民生的大事,都必须在这个制度平台上讨论和协商。但任何观念形态,任何政治理念,只有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才更容易理解它的道理,更容易接受它的价值,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力也才会越来越大。
这或许就是政治和民生的关系。
金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