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记者 仲爱梅
本报1月19日讯本报《搭个顺风车回家过年》的报道发出后,很多读者都打来电话表示自己也有心搭顺风车回家,奈何愿意提供车子的车主不多,“信任难”成了顺风车遭遇的首要难题。
“帖子都发出去三天了,可回应的人并不多,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车子。 ”小优告诉记者。眼看就要过年了,她不禁有些发愁:也许今年只能乘长途汽车回家了。
记者浏览了几个相关论坛后也发现,顺风车明显处于卖方市场,想搭车的人远比愿意提供顺风车的车主多。因此尽管各搭车论坛开办得红红火火,感兴趣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最后真正“成交”的却不多。
“认识的朋友搭车也就罢了,不认识的人还真有点不放心。谁知道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呢?”记者了解到,在车主的众多忧虑中“安全”问题居首。车主李先生就表示:“还是算了吧。万一出点事麻烦可就大了,为了省那点钱冒这样的风险不值得。”
不仅车主对搭车心存疑虑,搭车人也同样担心自身的安全。“我事先也反复犹豫了很长时间,长途搭车不比在市内坐顺风车,路线什么的都不太熟悉。不过我们好几个人一起,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欲搭车回莒县过年的小张认为。
对此,愿意提供顺风车的车主马先生则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收费应该能加强彼此的安全感吧。毕竟有了收费作前提,大家还比较容易接受一些。要是不收费的话,估计就更没有人敢搭车了。而且搭车的都是老乡,对我们来说也算有点保障。”不过马先生同时也强调,因为搭车的都是陌生人,之前他还会通过网上聊天甚至见面等方式了解对方的大致情况后再做决定。“只有在双方建立起最起码的信任之后,顺风车才能真正成立。”
虽然从理论上讲搭顺风车对双方都有利,搭车方可避开春运高峰,免去种种烦恼,车主也可为自己找个旅途中的伴侣,分摊路上的部分开销,然而“信任”也确实是造成顺风车至今无法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