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奖评新闻
《深深太平洋》陆元彬著
金城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定价:39.80元
严介和从电梯口出来,然后快步冲几个人走去。先是握手,还没来得及寒暄,就说:“兄弟,找个时间我们好好谈谈,我一定把我的想法完全倒给你!”
然后他便匆匆离开,又去另外一个地方,做他早已预定的演讲。
这个严介和与众不同。他不同于张瑞敏错综但日益挺拔的声望,也不同于柳传志有意无意塑造的“教父”形象。他也与网络新贵们不同,没有他们的新潮与刻意,更与那些始终盘踞财富榜的“不倒翁”不同,不若他们熟谙谋略和权术,谨小慎微、患得患失地保全好自己在公众及公权力面前的体面。
严介和被认为是一个怪人、狂人、疯子。当他成为“黑马富豪”后,他变成公众人物的命运就已注定。他身上具备了猎奇者所热衷的若干要素———财富、神秘、疑惑、质问、幕后交易……将严介和从潜藏的水面下拉起的那个人叫胡润,是胡润的“中国富豪榜”改变了他的生存状态:125亿的财富、百富的榜眼、最黑最黑的黑马……但胡润充其量是一条导火索,又或者他只是偶然间擦出了火星,却引爆了早已埋藏的炸药。这是一个被偶然选中的人,命运安排他在不经意间铺就一条严介和出场的路;即使没有胡润,也会有罗润、李润、黄润、吴润。
所以,当严介和的文化部长陆元彬辞了职、写出了《深深太平洋:在财富黑马严介和身边的800天》后,人们并不感到诧异;人们早已习惯于阅读“黑马”们的成长史,以为自己励志的借鉴和谈话的资本。多年来,这个纷纭的世界上结满了“黑马”和“富豪”的果子,自从“严介和”被胡润揪出水面,即使没有陆元彬,也会有罗元彬、李元彬、黄元彬、吴元彬。与其让“枪手”们一通胡乱扫射,打出奇形怪状的弹孔,倒不如让陆元彬一个点射,让弹孔的圆润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人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安排,惟一不适应的角色是严介和,他可以接受李元彬、黄元彬、吴元彬来写这样一本书,却无法预料到这个人居然是陆元彬。
这就如同一场戏剧,有冲突、误解、出人意料的出入,以及各个表演者有意无意的掩饰。如此种种,最终造就了一场公众的狂欢,继而又向作为商业热点人物的严介和和太平洋进行了反动。每一个“财富黑马”出现的时候,人们总会习惯性地发问:第一桶金可有原罪?蹿升的财富来自哪里?是否存在幕后的交易?这些一连串疑问的背后,是公众对财富人物的缺乏信任,是对不加节制的聚敛行为的反驳,是对商业转型中的黑金行为的质疑。一桩桩行动综合在一起,就注定了出版商很少会提供真正的商业史传,因为信息总是被垄断在少数者手中;作者也很少会从管理学的角度解析出商业企业的成长,因为它们的成长的确与管理学无关,而是依靠不加节制的攫取。
《深深太平洋》出版后,据说严介和找到陆元彬,说:“你应该老老实实地告诉媒体:你写这本书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你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的真实过程是什么?你对这本书的真实评价是什么?”陆元彬老老实实地向媒体交代了他所能交代的一切,他也老老实实地说:“我写得不深。”他的确写得不深,因为他不应该写得深。《深深太平洋》就如同一部电影,陆元彬导演的是一部全景式的纪录片,他并不评价,而只是记录;他甚至不去修改媒体的误读、曲解和数字及行为上的“硬伤”,因为他相信正是这些“硬伤”,伴随着胡润提供的财富榜和媒体提供的报道、分析、评价,将严介和变成了一个被称为“严介和”的符号。他努力地传递出各种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与梳理,并且描述那些信息出现时他所理解的背景。
他试图告诉公众:我向你们提供迄今最翔实的史料,你们自己根据这些史料判断———严介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严介和要做什么样的事?严介和要怎样去做事?每个人都将获得一个自己的“严介和”,也许“他们”
并不相同,但信息的互相印证使作为符号的严介和更趋真实,这也是《深深太平洋》的真正价值所在。作为“怪人”
的严介和说:“我不做企业,也肯定可以做一名很好的记者。欢迎记者提任何问题,哪怕真的难倒我,也让我从中学到一次。”作为“狂人”的严介和说:“我无原罪,太平洋无原罪。”
很多喧嚣一时的符号都曾提供过类似的铮铮承诺,有的人倒了下去,有的人站了起来。倒下去的那些人变成了时代的丑角,站起来的那些人则有幸被命运选中,砥砺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对于我们的时代来说,“黑马”并不重要,“财富”也只是一种欲望的方向。重要的是那些已经符号化的名字,他们最终会选择变成什么样的“符号”,最终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向时代施加他们的影响。还是那句老话,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为什么。
本报书评人迟宇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