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奖评新闻
意大利驻华大使接受本报专访,详解意大利文化年主旨
昨天下午,意大利文化年的开幕乐章由蜚声国际的那不勒斯圣·卡尔洛歌剧院新斯卡拉蒂乐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奏响。自此,长达一年,耗资超过450万欧元的“意大利文化年”正式启动。前日,在意大利文化年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意大利驻华大使孟凯帝(GabrieleMenegatti)先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详细介绍了意大利文化年的项目,以及中意文化交流的远景规划。孟凯帝
认为中意两国的文化交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需要夸张的强力推荐。本报记者韩萌摄
孟凯帝
早在1968年就曾来到北京,是中意建交后第一批驻华的外交官。后来还曾任意大利驻香港总领事馆总领事、意大利驻印度大使馆大使、意大利驻日本大使馆大使。
2003年5月,孟凯帝由驻日大使改任意大利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当时中国正面临SARS,北京街上几乎看不到行人,使馆区也一片冷清,不过他还是幽默地说至少这使自己递交国书的速度变得非常快。
现在,对风趣儒雅的孟凯帝大使来说,相比文化交流,如何推动意大利和中国扩大经贸合作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他坐在意大利精致地毯、油画以及威尼斯玻璃吊灯装饰的客厅中,用富有个人色彩的语言向记者介绍意大利生活方式、意大利之美,以及背后的技术,不时还会蹦出几个中文词汇。
「缘起」自然的文化交流不需要强力推荐
新京报:最近在北京街头很容易看到“意大利文化年”以“意向中国”为主题的招贴海报,上面是大卫像和兵马俑互相用对方的语言问候“你好”。当初意大利方面为什么决定要发起这样大规模的文化年活动?是不是受到“中法文化年”的启发?
孟凯帝
:虽然今年意大利在中国举办意大利文化年,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两国交往的历史悠久,在文化商务方面一直有来有往,我们的关系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我们意大利有句谚语,“幸福的国度不需要英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英雄总是在国家出现危机、有很多问题的时候才应运而生,而如果这个国家平时就富裕美好,那就不需要出英雄了。同样,自然而然的文化交流也不需要文化部长的强力推荐。从这个意义上说,特意举办一个“意大利文化年”似乎有点贬低我们平时的交流,就好像意大利离中国多么遥远似的,其实我们两国一直在各个方面有交流。
2003年6月贝卢斯科尼总理提出最初的想法,我那时候刚来北京不久,之前在东京也曾在2001年到2002年度组织过意大利文化年,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认真考虑在中国举办一个类似的活动,到2004年钱皮总统访问中国的时候正式宣布2006年为中国意大利年。
新京报:举办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文化交流项目,意大利方面投资预算有多少?想得到什么样的效果?
孟凯帝
:意大利的政府、私人机构参与了文化年。对外公布的总预算是450万欧元,但是要确切说钱的来源不好估计,总的来说主要是政府在做活动,经济来源主要是政府。因为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我们不能在他们刚开始和中国接触的时候就寻求赞助,这是不现实的。
「重点」主推善于设计生活的“新意大利”
新京报:文化在意大利和中国的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发起意大利文化年?
孟凯帝
:我认为中国过去50年一直在发展中,由于以前有其他更重要的任务,政府不得不把文化放在次要的位置,但是现在我认为中国经过最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让中国人变得相当富有,尤其是东部城市中的人,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发展到需要把文化放在重要位置的阶段。而围绕生活质量的产品、设计、知识恰恰是意大利的优势,比如中国熟悉的意大利的代表———比萨、阿玛尼时装、法拉利跑车,分别属于吃、穿、行的方面,都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的产品,在中国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生活的附属需要之时,意大利能够提供这方面的产品。
事实上我们在文化交流方面感觉比较轻松,没有特别大的担心。这次文化年不是为了吸引中国人到意大利去旅游,因为对世界上的很多人来说,他如果到欧洲去旅游的话,有几个国家是必须要去的,意大利就是其中之一,对爱旅游的中国人来说,肯定会到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威尼斯,这并不需要我们费力在今年做宣传。我们文化年的活动要更进一步,把意大利制造业、设计、文化产业上的技术、知识展示出来,让中国企业有更多的选择。
新京报:多数中国人知道意大利的悠久历史,比如罗马古城、文艺复兴,而对意大利在时尚、设计方面的创造力所知甚少,那么你们打算怎样介绍一个“新意大利”?在这方面有什么持续性的计划吗?
孟凯帝
:是的,意大利和中国一样对各自的过去、历史的认识要比对现在的认识还深刻。因此我们在这次文化年中想把意大利现代化的方面介绍给大家。
比如在工业方面,我们会把最新的技术、产品带过来展览。我们要把意大利的创造性展示出来,从达·芬奇到法拉力赛车,他们背后都有知识、技术创造性发展的线索。
「双赢」中国需要技术,意大利渴望出口
新京报:意大利的阿玛尼时装、葡萄酒、法拉利跑车非常出名,而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奢侈品进口国,你是否统计过意大利在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占多少份额?以前人们说文化交流单纯是指艺术展览这样的非赢利项目,但是现在类似奢侈品、设计产品等也推出展览,用各种艺术的方式树立品牌,你感觉这种带有商业性质的活动在文化交流中占什么位置?
孟凯帝
:奢侈品贸易没有具体的数字,但是我相信每年都在增长。很多中国人了解意大利的时尚产品,比如服装、法拉利、眼镜、鞋,但是我们谈论时尚的时候要注意,时尚产品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美,还要注意伴随它的质量———意大利服装不光设计精良,它使用的布料即使穿15年还会显得很新,这背后就包含技术性的因素,这些东西经过了设计,有一整套生产机器、技术和知识在后面,我们这次文化年也会把这些技术展示出来,希望和中国有更多的合作。
新京报:但是由于意大利多数是中小企业,所以很难出现标志性的大合作项目,对吗?
孟凯帝
:中国过去几年的大发展,侧重的是航运、高速火车、核能这些方面,主要是给美国、德国、日本的大企业提供了机会,没有给意大利表现的舞台。但是现在我觉得中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比如现在北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有一个很好的工作,在一个很好的办公室上班,但是光有一个好的办公室是不够的,他出去吃饭需要幽雅的餐厅、可口的饭菜,回到家还需要雅致的家居环境,这整个环境的改善中意大利是可以提供自己的知识、技术和产品的,比如可以用具有设计感的意大利家具、日常用品。
我们这次文化年就试图让更多人知道意大利拥有很多先进的技术。我们不能让意大利的中小企业直接到中国来投资,至少可以让他们参加博览会、设计展览,让中国人看到这些产品、了解自己可以从中挑选什么,然后去意大利选购或者合作。
文化年的一个目的也是希望中国意识到中国的个人和企业可以到意大利投资。
新京报:意大利文化遗产部和中国合作,为北京的世界艺术馆提供帮助,未来两国在博物馆和文物修复方面会有更多的长期合作计划吗?
孟凯帝
:意大利优美的整体环境是由技术、知识支撑形成的,对今天的中国来说这些技术、知识正是你们需要的,比如天津要修复租界区的老建筑,那意大利的建筑师、修复师就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指导。比如意大利的皮革产业分布在河流边上,但是我们早就有技术避免污染河流,意大利同样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帮助中国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感怀」中意人民的相似性是两国交往的根基
新京报:现在,“中国的崛起”是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在意大利也是如此吗?
你觉得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兴趣集中在哪些方面?
孟凯帝
: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达,今天的意大利人通过报纸、电视了解中国的各个方面,比如经济发展、神六升天等各个方面,不少人了解上海浦东新区的高楼、北京的故宫,甚至是北京堵车等。对政治家、知识分子、学院里的学者来说,中国崛起并在国际上扮演更突出的角色是有正面意义的,不论是对经济发展、反恐等来说都是如此,这是官方的、从长期利益出发的观点,但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想,一些生产鞋、家具的小企业感受到的可能更多是压力。幸好,意大利不只是生产鞋子、椅子的企业!
新京报:你可以说是最了解中国的意大利外交家之一了,相比你第一次来北京,当你2003年再来的时候最让你感觉惊讶的变化是什么?
孟凯帝
:我一直关注中国的发展,即使有一段时间不在中国,比如说上世纪70年代在越南时还是很关心中国,在罗马时也是如此,所以对我来说,35年后再次到北京并没有特别震惊。我发现中国出现了很多新东西,但是还保存了老的东西,这是我原来在中国最熟悉的。虽然北京、上海、杭州、天津表面上越来越相似,都是高楼大厦、星巴克、麦当劳,但是仍然有原来的历史遗留,各地的官员也意识到要保护历史遗迹。比如意大利在文化方面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西西里岛,那里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希腊、古罗马、阿拉伯文化都曾经在那里发生影响,如果没有这一历史西西里岛不会像现在这样有内容。
新京报:担任驻华大使之前,你曾经担任意大利驻印度、日本使馆大使,你感觉亚洲这三个主要国家在文化方面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它们之中哪一个更让你感觉亲切?
孟凯帝
:印度、日本都有古老的文化,他们在日常生活、哲学观上有些差异,但是也不太好具体比较,因为各个国家的文化都是有差异的,而多样性是件好事。意大利和中国相比,中国人和意大利人一样,注重人际交往,注重友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这种社会基础的相似性也是我们交往的根基。当然,我们也有不同,现在意大利更强调尊重人的多样性。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周文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