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河北农业大学,7月1日向农村输送了第一批201名定向毕业生。近4个月过去了,记者近日采访上百名毕业生了解到,大部分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难以发挥专长,有的无所事事、内心彷徨,有的不得不外出打工。
(11月1日中国青年报)
按当初设想,这批农民大学生不掏学费脱产学习两年,依协议回当地农村,成为农村后备干部或科技示范户。不想首届毕业生即遭遇就业尴尬,201名学生中,村干部和致富户不足10%,绝大部分从事“老本行”。对此,
河北农大一些教师认为,这项工作还没有切实引起各地领导层足够重视。
他们建议,地方应该用政策调动毕业生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比如让毕业生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等。
窃以为,这批农民大学生如何就业,各地党政机关是应出谋划策,作到人尽其才。但这种谋划只能经济手段的调节,应靠诸如信贷、补贴等方式刺激他们创富潜力的发挥,而不能采取行政手段予以硬性安置,毕竟文凭归文凭,能力归能力,有了大学文凭,绝不等于有了“分工”与“铁饭碗”。至于安置农民大学生当村官,则完全是扯淡,村官是村民选举出来的,除了村民自治委员会,谁都没这个权利。
当然,我并不是说农民大学生不能做村官,只是村官这个职务谁做得由村民说了算,上级党政机关是没有权利安置的。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村民自治原则”。同时还规定,在选举过程中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选举结果应当当场公布。循此,农民大学生做村官也得规规矩矩的竞选,我想,只要他们有真才实学,年轻有为,就能赢得长着雪亮双眼的群众的拥护。不尊重村民自治的权利,想依靠上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当上村官,是一种典型的特事特办的特权思想。
另外这还折射出一种强烈的“唯文凭论”取向。“能者上,庸者下”,定向大学生就业同样需要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既有的村官与定向大学生的就业PK中,谁胜谁负,得基于处理基层事物的能力。尤其是在广阔的农村事务中,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要想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是有相当难度的。正如一些基层干部所言,与培养知识型“童子军”相比,让一些有职业背景的农村人才接受在岗再教育更符合农村实际,有利于培养“人才成品”,
知识型“童子军”之类“半成品” 很难用得上。循此,那些定向大学生遭遇就业尴尬是很正常的事情,相反,对大学生来者不拒,一律奉以村官等惠职,则很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