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代传人董开战介绍多年遗留下的宝贝———古战船道具精美的表演脸谱
文/图记者王晓光
特别提示
2005年,因为发掘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隋代墓葬,潼关县高桥乡税村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其实在这个陕西最东边的村庄,还有一样传承了1300多年的“活文物”———古战船。如果说,“睡”在地下的墓葬文物是古代美术研究的实物资料,那么,历史久远、至今仍活跃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古战船,就是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瑰宝。
“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的潼关,自公元196年曹操在此设立关城以来,因地势险要而素为兵家所争。方圆几百公里的土地上,到底发生了多少战事,人们已数不清。频繁的战争,在给潼关人带来无尽伤痛的同时,也孕育了一个独特的民间艺术———税村古战船。一个下着鹅毛大雪的冬日,记者走进税村,了解古战船的“前生今世”。
高桥乡税村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与县城大概有10分钟车程的距离。据陕西地名志记载,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洛川一董姓人在古潼关列斜沟西官路税卡旁建村,因此得名税村。
站在村头的山坡上眺望,奔流不息的黄河就在不远处掉头急转。滚滚浪花带走了古往今来多少兴衰事?村子不大,有300多户人家,分三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350人。巧合的是,古战船至今也有了1350多年的历史。老艺人董育林玩笑地说:“如果一人能够代表古战船一年的历史,我们村的村民刚好没人闲着”。
妙———小战船演绎大战场
82岁的董育林是税村最年长的古战船艺人,由于年老体衰,这位古战船第八代传人,已经多年没有参与战船的表演了。但是说起古战船的表演情景,他仍是眉飞色舞。他说,古战船的前身是唐朝一前辈用竹子扎成的船形,人们双手提起翩翩起舞,用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人不断地赋予其很多表演元素。
现在的税村古战船多在阴历正月十五和二月二等重大民俗节日演出,时间一般在晚上,也有应邀演出的情形。战船出场时,烧香叫表,烟火弥漫,很是隆重。指挥者大锣一响,三眼枪鞭炮随即被点着,炮声、锣声齐鸣,而火把则把演出现场照得如同白昼,观众和求神还愿的人山人海,浓厚的民间世俗遗风就这样扑面而来。
税村古战船的表演通常由年轻力壮的年轻人担当。见我采访,村主任忙用浓厚的乡音对着村委会的喇叭麦克风喊了起来:“税村古战船的演员,请注意,马上到村委会来,马上到村委会来”。他的腔调、神态,再加上漫天雪花的渲染,我一下子想起了电影《手机》里,那个用喇叭喊“牛三斤,牛三斤,你老婆问你今年过年还回家吗?”的接线员。
不一会,村上的年轻后生陆续赶到。他们开始组装古战船。据说,这可不是一会就能完成的,每遇表演,表演者前一天就要忙活一晚上,再加上表演,有的人几天几夜都不合眼。但大家没人抱怨,相反,一有这样的事情,村上热闹的很,像是过年。
趁装船的间隙,董育林老人一边咂巴着水烟袋,一边继续给我大摆“龙门阵”,说古战船的表演情景。他说,演出方阵进场前,先由三眼枪“流星”、“铁鞭”清场,他们把这叫做“打场子”,接着武棍、竹马、舞龙、铁鞭、武术、火流星等轮番表演。最后,规模宏大的战船上场,而战旗、锣鼓在四周围列。
说起单个战船,更是有讲究。表演时,演员双手提船,真腿跑动,假腿按人物造型置于船上,船周距地面15-20厘米,绿蓝彩绸飘逸。如果在晚上,彩灯照耀,演员就像驾船飘于水中,又像神仙踩云于云端,神秘浪漫,令观众神情痴迷,大有“沙场秋点兵”的气势。
董老人还告诉记者,演员行船时,讲究船行平稳,不颠不摆,飘逸洒脱。高手表演时,船头还要放一碗水,飘行不洒半点,要求极为严格。就是这样的个体联合在一起,在固定锣鼓指挥下,演绎出“梅花阵”、“金龙阵”等阵型,甚至两军对垒、水上交战、乘胜追击等内容。
渊源:李世民兵卒的匠心独创
董开战是税村古战船的第十代传人。他给记者出示了潼关县文体局于去年夏天向国家文化部提交的关于古战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书。从这个申报项目代码为“17”的申报书上,记者看到,税村古战船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当时,税村有一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征战的兵勇,名叫师全。作战勇敢的师全,在退伍回乡后,根据唐太宗李世民征战的情形,用竹子扎成战船的模样,手提着起舞,并配上简单的器乐伴奏,祈祷上苍降福黎民。当地百姓看后,竞相参与。
后来,还是税村的能工巧匠研究改造,用柿木弯子制作人物假肢装于船上,使表演情形更加逼真。但是这样的表演形式仍显单调,后人逐步为其配上了武棍、竹马、舞龙、舞狮、铁鞭、武术、火流星等东西,同时有锣鼓、铜器的配曲,这时的战船表演才有了恢弘的气势,演技也才达到较高水平。
董开战的师父告诉他,为了保密,战船的前几代艺人曾喝鸡血酒盟誓,演技诀窍只能口传,不做文字记录。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古战船表演技艺“传男不传女,传贤不传孬”。
珍贵遗产“中华一绝”
当艺人们耗时整整一个下午,将两个古战船简单组装起来的时候,记者心里犯起了嘀咕:这不跟别的地方所表演的“旱船”一样吗?也许是看出了记者的心思。董开战说,我们税村的“船”是有讲究的,他不同于其他“采莲船”、“双人唱”、“子母船”,它所装扮的多是古时水上征战的故事,即使不是水战,也离不开战争题材,所以才称之为“古战船”。税村古战船最擅长表现,“征东”、“草船借箭”、“水淹七军”等历史典故,具有明显的历史故事情节。装扮时,有专人勾画脸谱,装饰船体,安装假肢、武器等道具,形象逼真。每一个环节都十分考究,表演者戴的官帽都是金属特制的,存放时,村上的女性家眷不能顺便观看,更别说戴上“过把瘾”。再说装扮船体,专门的装扮者根据人物的不同扮有“立势”(称武势),扮有“坐势”(称文势),文武将帅有执令掌印的,有舞枪弄棒的,船、人浑然一体,栩栩如生。再配上专人的讲解,场面甚是壮观。董开战惋惜地说:“你来的不巧,要是天气好,我们把东西拉到黄河滩里,再表演,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谈及税村古战船从始至今的演出记载,村主任董麦成告诉我,由于老艺人们的保守思想,古代的演出从未有过记录。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村上的有心人开始记录:1954年,参加老潼关民间社火表演;1988年,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1990年,参与电影《庄稼汉》的录制,为其做背景表演;当年,为西安焰火节助兴,受到中央、陕西省等主要领导的肯定,马文瑞、侯宗宾、程安东、崔林涛及权威专家高度称赞其为“中华一绝”;1992年,作为特邀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被誉为“中华瑰宝、艺苑奇葩”。
抢救开发刻不容缓
现在的税村人把古战船都当做自家的宝,男女老少皆是如此。董育林带着记者来到村边的一个山沟前说,当年,日本鬼子轰炸潼关,村上就把表演古战船的家伙事儿,全都藏在沟边的一个窑洞里,等到轰炸停止了,才拿了出来。他说:“我的日子可以不过,但是这个手艺必须要传下去”。说这话时,他以82岁的高龄,已经陪记者在雪地里站了三四个小时,头上、身上、胡子,到处都是冰冷的雪花。
在回村委会的路上,我们路过税村小学,学生们刚好放学鱼贯而出,问他们知道古战船不,他们异口同声地喊:“知道,当然知道”。有个男孩连书本都没放,就跑到村委会看大人们摆弄古战船。
村主任董麦成说,大人、小孩都痴迷古战船,好像宗教信仰一样,对着神龛下跪。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大量的挖掘保护工作,让古战船的名气越来越大。但是,如前所述,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办法是以师带徒,言传身教,不留文字记录,有严格的管理和保密制度。仅古战船表演的道具保管就分了三处,一处放头饰,一处放船体、一处放近年来形成的一些文字资料。
每一代艺人中只有几个核心人物掌握其奥秘,甚至连化妆油彩的配制,也是独成一体,从不外传。艺人们为防止泄密,每次表演结束,服装道具均上锁封蜡,并在锁眼上灌上醋,下次使用时必须毁锁开箱。老艺人们这一系列保守封闭的思想,长期以来阻碍了古战船的发扬光大,随着他们的相继过世,此宝贵遗产若再不挖掘保护,数年之后就有失传的可能。
所幸的是新一代艺人并不受老前辈迂腐思想的干扰,董开战就说:“一定要让这个东西,在我们手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古战船终于组装好了,表演者拎起战船在村委会不大的院子里开始了表演。真的如税村人介绍的那样,健步如飞,很快洁白的大地上留下了他的一串脚印。不知看了多少回的村民又聚集在一起,专注地看着,那船前系着的火红小灯笼,一颤一颤……
采访结束,记者告辞税村的父老离去。汽车行驶在蜿蜒的国道上,路边不远处就是滔滔不绝的黄河。看着它,和我一同采访的新闻前辈突然说:“历史长河奔腾不息,留下的东西本身就少,而有用、有价值的就更少”。我想,他话中所指的“更少的东西”,应该包括潼关古战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