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党政干部的重要考核尺度;打破公务人员的“终身制”,控制总量,未来5年实现公务员零增长或负增长;打破所有制、地域、身份、资历等界限评职称;让人才更自由地流动……
承担此课题研究的陕西师范大学的专家认为:未来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各领域人才的竞争。 通过他们的人才战略构想,“十一五”期间,人才在我省将更加自由、毫无顾虑地发挥才干。
党政干部:着重培养6种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省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人才总量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队伍的结构更加优化,人才效益充分发挥,人才的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人才队伍总量要达260万人。
其中,党政干部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的建设重点是县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在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党政干部应当着重培养6种能力,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等。
考核尺度:群众意见最重要
在党政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工作中,我省将坚持扩大民主,完善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制度,增强选拔和任用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继续坚持通过公开考试录用、竞争上岗,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选拔和充实到党政干部队伍中来。
同时,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政人才的岗位职责,制订绩效评价标准。此外,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在年龄结构、专业和知识结构上进行合理优化,培养选拔一批高知识层次的年轻干部,加强从宏观经济管理、金融、科技、外经贸、法律等方面人才中选拔和培养后备干部。
公务员:实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十一五”期间,公务员制度将得到进一步完善。重点是调整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和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实施总量控制,实现人员零增长或负增长。继续加大公开招考国家公务员工作的力度,通过竞争择优机制,录用一批宏观决策和项目开发策划能力强的人才、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人才、复合型高学历人才。
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国家公务员队伍。在公务员的管理制度上,坚持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加强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制度,使竞争上岗成为选人用人的主渠道,逐步扩大竞争上岗职位的范围,逐步推行跨部门、跨地区的轮岗交流,促使公务员通过多岗位锻炼提高素质。
管理约束:推行公务员辞退制度
“十一五”期间,公务员将不再是“铁饭碗”。专家的设计是完善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推行和完善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对公务员实行优胜劣汰。制定公务员奖励实施办法及配套政策。推行公示制,逐步推行领导职务任前公示制,逐步实行授予公务员高规格奖励表彰前的公示制,加强群众、社会和舆论监督。改进和完善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改进考核方法,推广量化考核,做到考核要素全面,考核程序便于操作,考核结果准确。
职称:业绩突出者可破格晋级
“职称”这个门槛,曾经把许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挡在门外。“十一五”期间,我省将打破所有制、地域、身份、资历等界限,允许各类所有制性质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对外地在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申报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对学术水平高、业绩贡献突出者可以破格定级、晋级。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按照岗位要求择优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基本实现总量控制与岗位结构比例设置控制。逐步建立起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的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度。
柔性流动:让紧缺人才来去更自由
目前,我省从事教育、卫生的人数占相当大的比例,但由于人才合理流动和资源配置方面的许多问题,使陕北、陕南地区特别是基层大量缺乏有技术的医务人员和教师。
专家建议,对于本地建设急需的紧缺人才,可以采用“柔性流动”的用人方式。即不改变户籍和身份,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前提下,以智力服务为核心,突破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让个人工作和单位用人更加自由。实行人才的“柔性流动”,做到“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有助于解除人才的户口、待遇等后顾之忧,体现了能进能出的原则。
权益保障:妥善解决人才流动争议
专家表示,人才“柔性流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技术入股、承包经营、引智合作、智力咨询等多种形式,为人才营造了可来可走、可进可退的宽松环境,可以极大地吸引人才。实施人才“柔性流动”,也有利于盘活我省内本地人才资源,促进中心城市的人才往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发挥作用。
目前,由于我省还没有完善的法规制度来确保“柔性流动”的合理操作,因此还需要健全人事流动争议仲裁制度,妥善解决人才流动争议,保障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本报记者 靳曼 杨德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