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 龙华 刘娜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7岁的小学生胡鑫寅在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上,向人们展示她用生活垃圾制作的漂亮的“环保婚纱”。
人类社会需要不断创造财富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创造财富的过程也就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利用过程。可是,创造什么样的财富,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创造财富?
有专家认为,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战略措施,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创造更多的既强国富民又对环境友好的“绿色财富”,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资源:节约→循环
场景:晒足一天的太阳,就能连续照明16个小时。记者日前在武汉市青山区绿景苑小区看到,这里的100余盏太阳能庭院灯、草坪灯、装饰灯都戴着“太阳帽”,发光“自给自足”,天黑亮灯,天亮熄灯。该小区开发商——青山城建综合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张捷告诉记者,太阳能灯光源为冷光,对草木没有伤害,每年为小区节省费用3万元。
绿景苑还投资30多万元,配置了一个日处理50吨污水的中水回收设施。这套设施通过三级生化处理,水质完全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可以安全回用于景观用水、绿化喷灌和道路冲洗。去年6月,绿景苑被评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背景:我省水电比例在60%以上,受季节影响明显。枯水期缺电,丰水期因大部分电站要腾库防洪,不得不弃水。全省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比较贫乏,年消耗煤炭7000万吨左右,自产仅800万吨左右,其余都需国家调配和外省支援;全省仅规模以上工业年耗原油700多万吨,江汉油田年产不足80万吨。
目前,我省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冶金、建材、化工行业的重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左右。以钢和水泥为例计算,如单位耗能达到日本的水平,一年可少消耗约380万吨标煤,占全省当年总能耗的5%。
点评:
武汉大学教授王祥三委员认为,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是打破传统模式,达到资源循环利用。政府应抓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规划和实施,从战略高度思考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的重点难点进行攻关,达到企业内部、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国际之间四个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重点解决关闭“十五小”,优化整合资源,规范政府土地供给行为,合理解决闲置建设用地。强化政府引导,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务环境和法制环境。
污染:治理→预防
回放:2005年12月底,仙桃市17家小造纸、小化工、小冶炼等“五小”污染企业被市政府关闭。近几年仙桃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投资1.6亿元、在全省县市一级率先建起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通过一年多的运行,使仙桃城区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投资4970万元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仙桃市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展废物综合利用,主动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丝宝洗发水厂投资1200万元改造生产线和污水处理设施,日污水排放量由原来的500吨减少到100吨以下。据统计,全市近3年来招商引资60多亿元,经济总量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递增,但相应污染物排放总量却减少20%左右。
背景: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查显示,我省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每天排放近400万吨,年排放量达到13.15亿吨左右。去年6月3日,省环保局发布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表明,2004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维持在上年水平,部分指标有升有降。全省18个城市辖区内3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年水质总达标率为83.1%。
点评:
武汉市环保局局长张培增委员说,洪湖治污取得了成效,这是政府重视的例证。污染治理实际上是一个观念问题,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武钢非常重视环保工作,生产总量在增长,排污总量却在降低,而一些小企业却相反,把工业污水全部排入长江、汉江等河流湖泊中,造成了很大污染。要把加快发展和保证环境不受污染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常抓不懈。
生态:开发→保护
场景:洪湖又现“浪打浪”。2005年最后一天,记者从洪湖生态综合治理指挥部了解到,洪湖核心保护区12.88万亩养殖围网拆除任务全部完成,核心区林立的围栏竹竿“景观”已被“浪打浪”美景取代,不少水域的水质已渐清澈。
近年来,由于过度围网养殖,百里洪湖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洪湖栖息的水禽原来有167种,现在只有40种左右。每年来越冬的候鸟,由原来的数万只锐减到不足2000只。天然鱼类由1964年的74种,减少到现在的50余种。去年7月,以“拆围”为突破口,我省展开了“抢救洪湖”行动,要求年底之前全部拆除洪湖核心保护区内的围网。
背景:省生态学会调查显示,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面积下降速度快,人工林质量不高,植林结构不合理,重要林区采伐速度比森林更新速度快,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脆弱,危及到生物多样性种群的生存。我省湿地和水域中生活的多种珍稀濒危物种,属一级保护的动物仅13种,二级保护动物仅29种,部分物种已经很难形成繁衍基础的种群数量。
针对已存在的水域污染,耕地、湖泊萎缩,森林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重大生态问题,全省上下展开了多形式的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境生态意识,提醒人们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同时组织制定全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以及长江水系水污染防治规划,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和各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建立并完善区域(或流域)环境生态监理站,加强区域环境生态质量的监测和管理。基本扭转了对自然资源的无偿“掠夺式”开发;对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使恶化的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改善。
点评:
十堰市副市长张维国代表、丹江口市市长郭新明代表、郧西县委书记卢富昌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他们认为,生态工业园区是在区域层面上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十堰结合白浪、通达、万象、普林等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探索建立企业之间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链和生态网络,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探索建立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以实施农业生态循环示范项目建设为载体,结合黄姜、柑橘、茶叶、魔芋、中药材、山羊、食用菌、蔬菜八大产品基地建设,发展以有机农业、观光农业、节水农业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推进生态家园建设,重点建设10万口“一建三改”沼气池,推行“猪—沼—果”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复合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 “共饮丹江水,保护母亲河”为南水北调沿线五省市青年代表献上洁净的丹江水。
[记者手记]
从关键句看变化
湖泊在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我们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环境和生态,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决策者们已找到答案:我们唯有利用科技创新与进步,大力降低能耗——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查阅近五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省长对环境问题的表述日趋丰富具体:从179字到558字,从“战略”到“途径”,从“协调发展”到“友好发展”,决策层对资源环境的认识更加深刻,措施更加具体,量化指标更具约束性。我们将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环境的关键句摘录出来,即可略见一斑:
200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00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2004:认真贯彻基本国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2006: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一串串撞击心灵的“强音”告诉我们,环境的“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就要到来!
[背景]
何谓环境友好
“环境友好”,多新鲜的提法!“友好”两字,一般形容人际关系,现在用在环境上,是拟人化修辞手法。
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Envi-ronmentallySound)”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EnvironmentallyFriendly)”理念。随后,“环境友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得到强化,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大行其道,进而演化为环境友好土地利用、环境友好流域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城市、发展环境友好农业、环境友好建筑业,等等。日本政府在其2004年《环境保护白皮书》中提出,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对“环境友好”的认同程度进一步提高,会议通过的“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多次提及环境友好材料、产品与服务等概念。
2005年3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首次进入我国公众视野。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写到,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随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写到,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被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其第一次作为治国方略写进中央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