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评新闻
北京的老人们对那些曾经的皇家园林情有独钟。即使在冬天,景山、天坛、颐和园等公园内仍聚集着成群的“白发族”——吹拉弹唱、练剑打拳、谈天下棋,老人们彼此相携地度过略显漫长的日子。
北京天坛公园内东侧长廊的“合唱聚会”已在北京的老人圈内颇有名气。 周末一早,许多老人就从四面八方赶来,放开歌喉,齐声歌唱。夕阳西下,诉说衷肠之后的他们再握手道别,徐徐散去。他们中有干部、教师、医生、工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尽的源泉……”,“家乡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老人们的歌记录着他们对特殊年代的激情记忆。
走近“合唱聚会”记者看到,几十位老人手捧厚厚的歌本,围在几个演奏架子鼓和萨克斯的老人周围,随着悠扬的音乐深情歌唱。“革命歌曲”是他们歌唱的主题,歌唱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幸福。
“只要家里能走开我就来听他们唱歌,唱的全是老歌,大家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就觉得自己年轻了。”70岁的王国英大妈对记者说。
来这里参加合唱聚会的老年人大都是些“知识老人”,他们当中不乏曾经的政府官员或科技工作者。
张大爷今年67岁,退休前是一个研究员,现在拿着每月两千多元的退休工资,生活不用发愁。“在这里能找到同龄人,大家聊聊保健,聊聊子女,聊聊社会上的新鲜事儿,这才觉得不寂寞。”
另一位梁大爷对记者说:“我们这代人是经历过国家的血雨腥风和翻天覆地的,哪个人的一生不是一本故事?如今时代变了,好多话只能找同龄人说。就像这歌曲,要是在家里唱,别人肯定觉得奇怪。”
“说得对呀,只有唱这些歌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当年在厂里那股同心协力、齐力断金的力量,现在的年轻人不懂。”62岁的退休职工老宋接着说。
其实,天坛这个昔日皇帝祭天的场所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交际场所。在这里,他们不单是热热闹闹地唱歌,还对大家都关心的子女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甚至国事民生问题交换意见。
“我那小孙子今年要上初中了,可择校费就要4、5万元。孙女现在正在上留学加拿大的预科班,一学期就得两万多,以后送出去还得花更多!”70岁的李淑珍老人家境不宽裕,孙辈们如此高昂的学费令他担心今后家庭的财政情况。
“还有医疗保障!”63岁的李华富老人告诉记者,他最关心看病问题,“现在连个感冒都要看上几百块,以后得了重病可咋办?”而提到住房,许多老人们的脸上都显出无奈的神情。一位叫常风琴的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所有的积蓄全给女儿供房用了。“北京的房子太贵了,近郊大兴区的一套小三居就要47万元,银行的贷款要还20年。”
身披军绿呢子大衣的老张以前在工厂当过领导,但他的工厂现在已经倒闭了,他的生活水准也降低了不少。但老人显得非常释然:“能来这里唱歌、娱乐已经很满足了。国家的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我现在不是正在分享它带来的成果吗?”(王文韬 邓靖)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