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评新闻
“过去梁家坟、下河、碾子坪三个村只有一部用简易铁丝拉的电话,接一个电话2元,每公里路另加4元喊人费,还得提前约定时间才能接,打一个电话短途每分钟1元,长途每分钟3元还得跑几里,现在这里已开通400多部大灵通,平均三户就有一部,过去磨面粉得背驮十几里,现在电通路通了,段家沟一个组就有4个加工点,再也不用肩挑背驮了……”说起高寒边远贫困村如今的变化,商南县十里坪镇碾子坪农民陈纪元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和碾子坪一样,商南县共有25个村的路、电、水、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在高寒边远贫困村建设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5000多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
商南县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1935年9月,鄂豫陕特委在商南县梁家坟将鄂豫陕苏区各路游击师和游击大队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十四师继续西进,开辟了宁陕、佛坪新的革命根据地,老区群众曾为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如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中,如何加快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发展,缩小与广大农村的差距,让他们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商南县委、县人大、县政府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强烈的责任意识,深厚的爱民情怀,把加快贫困山区发展,缩小其与川道地区的差距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经县委决策、人大决议、政府落实,全县掀起了高寒贫困山区扶贫开发建设的热潮。
为高寒边远贫困山区百姓鼓与呼
商南县地处陕、豫、鄂三省结合部,属国家扶持的重点贫困县。全县面积2307平方公里,人口23万。2003年,生产总值5.5亿元,财政收入31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7元,县境内高寒边远贫困山区面积达685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些地区大多海拔1000米以上,气温偏低,无霜期短,光照不足,立地贫瘠,土地条件差,资源相对贫乏,劳动力素质偏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发展缓慢。这既是贫困山区群众最为关心的难点问题,也是县委、人大、政府更为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摸清情况,分析问题,使更多的县人大代表了解贫困山区群众的苦愁和难处,在人代会上为其鼓与呼,2003年12月,县人大主任黄寿昌带领县人大常委会部分成员和县政府相关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对部分高寒边远贫困乡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召开乡、村、组座谈会12场(次),走访群众200多人次,基本了解了这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政策激励、社会扶助和广大贫困地区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贫困人口收入有所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受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川道与山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继续拉大,特别是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农村经济处在单一农业为中心的经济状态,群众生产生活存在行路难、用电难、通讯难、吃水难、看病难、看电视难、子女上学难、农民增收难等八难。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标准低,管护差。公路建设资金投入难,建设速度慢、等级低,基本都是晴通雨阻路、断头路、农用车路。公路管理和养护较差,处于无专人管护状态,水毁侵蚀相当严重,路况愈下,通车不畅,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难;通电水平低,电网线路质量差,少数群众散居在偏僻深山,因无力承担拉电费用,至今仍使用煤油灯照明;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一些高寒边远贫困山村没有移动和固定电话。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大。高寒边远山区属单一制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靠劳务输出和种植业,农民收入低而不稳,大多数群众没有稳定的收入门路和支柱产业,农村经济总量少,经济效益低,发展缓慢,后劲不足。大部分群众虽解决了吃饭问题,仍在贫困线上徘徊。三是社会事业落后,教育、卫生问题较为突出。学校基础设施较差,一些破旧校舍不能及时修缮翻新,教学仪器设备缺乏,升学率低,初中失学率高。在文化事业方面,村组没有开展文化活动的固定场所和设施,广播电视入户率低。在医疗卫生方面,村卫生所房屋破旧,医药、器械缺乏,医疗技术差,只能医治一些头疼脑热、伤风感冒之类的小病,群众看病难,看大病更难。
面对严峻的现实,县人大常委会在调查结束后,三次召开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广泛征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收集建议20余条。县人大常委会还多次召开主任会议对高寒边远贫困山区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商南县高寒边远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极力为高寒边远贫困山区百姓鼓与呼,也为人大代表提出议案、人代会作出决议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发展“立法”
高寒边远贫困山区的调研报告引起了商南县委的高度重视,县委及时研究批转了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并在县委十五届二次全会上,做出加强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开发建设的重大决策。县委决策和县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引起县人大代表的极大关注。2004年初,商南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107名县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加快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议案审查委员会和大会主席团认为,议案反映了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事关全县发展的大计。决定将议案列入大会议程,同时大会作出了《关于加强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决议》。《决议》要求各级政府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建设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高寒边远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分步实施方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综合攻坚效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安排并落实对贫困山区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各项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整合各项支农投资,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使用办法,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抓住国家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债投资安排向农村倾斜的机遇,加大公路建设、农电网改造、农村通讯、人畜饮水工程及农业设施建设力度,力争三年内实现“五通”:即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电、家家通水。加强基础设施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管护责任,提高基础设施运行能力。扎实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田水利、防洪保安等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脆弱的现状,结合山区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木本药材,建立林果基地,使潜在的山地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畜牧业,建立畜禽养殖小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输出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高寒边远贫困山区扶贫开发力度,采取社会扶贫、工赈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等综合措施,发挥扶贫帮困、社会救助和民政救助等综合措施,改变贫困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各项公益事业,增加教育投入,开展贫困学生救助活动,降低农村辍学率。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原乡政府所在村卫生所医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卫生防治服务能力。重视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山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政府吹响进军的号角
商南县政府对县委决策、人大《决议》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部门组成13个调研组,抽调13名科级领导26名干部于2004年3-4月两个月时间,深入到高寒边远贫困山区进行调研,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寻求解决办法,县长高健亲自主持,先后召开5次专题会和3次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开发建设问题,广泛征求各部门意见,作出了《加快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决定》,制定了三年《规划》和各年度《实施意见》等配套性文件,提出了“一年启动建设,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实现大变样”的目标要求。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交通、电力、电信、广电、水保、林业等部门的资金,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引导受益群众踊跃投工投劳,实施公路通达工程、农网改造工程、讯视覆盖工程、人饮解困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等“五大工程”建设,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首批确定的25个高寒边远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五通一改善”目标,即村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组组通路,户户通电,通水,生态环境及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了确保目标顺利实现,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各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研究制定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开发建设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协调各方面关系,督促各部门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并成立了25个高寒边远贫困村开发建设工作队,每个工作队由一名科级领导带队,县级相关部门抽调2-3名干部,和乡镇抽调的干部捆在一起,实行常年驻村抓落实。坚持把创新工作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强可持续开发建设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实行项目、资金、力量“三倾斜”,每年度从项目资金统一调控10%、移民指标调控30%,小额信贷资金调控30%,统一用于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开发建设。落实每个贫困村有一名县级领导牵头,有一名科级领导主抓,有一个有经济实力的部门包扶,有一批干部驻村包抓责任制,要求每个县政府包村县级领导每月进村组1-2次,每年户户到1次;包扶部门主要领导每年深入包扶村开展实质性工作不得少于1个月;驻村工作队成员驻村工作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包扶任务完不成,一律不准撤离,做到了任务、人员、责任、措施“四落实”。县政府年初与各部门、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季度组织人力对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每年度进行一次奖惩兑现。
为高寒边远贫困山区献真情
高寒边远贫困村建设牵动着包扶部门和领导们的心,他们设身处地为贫困村解难题,办实事,送真情,赢得了山区人民的交口称赞。商洛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周树红先后深入15个高寒边远贫困村调研,为白鲁础乡两个贫困村协调修路资金20多万元,修通长7.5公里,宽4.5米的通组公路,贯通了白鲁础乡至山阳县王闫乡公路,两个隔县邻乡实现了公路一体化,三个组80多户300多人直接从中受益,邻县和当地群众纷纷写信表达感激之情。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寿昌和包扶领导一起先后10余次深入三岔河村,协调解决修路、建桥、引自来水等工程资金22万元,2004年4月,在全县率先启动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高寒边远的三岔河村建起一座长15米,宽5米的水泥桥。随后,帮助三岔河村修通大苇园、庙堂沟、腰子沟、阳泉沟、丁家沟、野玉沟19公里的通组公路。县长高健带领有关部门先后多次深入条件最差的11个高寒边远贫困村,召开现场办公会10余次,解决具体困难40多个,为白鲁础乡政府办公楼解决缺口资金10万元,硬化机关大院水泥20吨;为赵川镇办公楼修缮及新建办公楼解决资金10万元;为魏家台乡办公楼修缮、新建厕所、厨房、院子及排洪设施解决资金4万元、水泥40吨;为十里坪镇碾子坪村5个组、25公里通组公路解决资金5万元,解决2万元资金用于11户危房改造。协调电信局投入70余万元在梁家坟村扁担山建村村通无线机站一部,解决了梁家坟、碾子坪、下河三村不通电话问题,目前已有450户安装了无绳电话。在他的协调下,投资20多万元,投劳3万多个的4公里黄柏公路三个月建成通车,群众高兴地称这条路为“富民高速路”。身患重病的琵琶村农民刘贵建感激地称包扶领导是他的大救命恩人。去年3月,得知琵琶村有不少乙肝病人,包扶领导速即协调卫生防疫部门上门对全村6个组213户804人逐人抽血化验检查,查出乙肝病毒携带者8人,大三阳31人,小三阳42人。为了尽快堵住传染,包扶领导协调卫生防疫部门免费上门给群众打乙肝疫苗,对患者进行上门医治,群众大为感动。清油河镇前山村多次遭受洪水袭击,包扶领导多次带领城建、交通、水保、电信、文广、畜牧等部门负责人深入村组,帮助理清思路,制定规划,解决问题,修通两岔河至后山村级公路17.5公里,通组公路9公里,浆砌了红石岩、吊桥、二龙戏珠三处防洪坝,修建鲁子沟、拖把沟、马家岔、马蹄沟口四处过水路面及另外四处涵洞。拉通三个组自来水,解决了46户152人的饮水难,新架电话45部,实现组组通电话,新建了党员活动室,架起无线广播。后坪村地处陕豫两省交界,穷山恶水,条件极差,包扶领导带领县农业局、扶贫局、水利局、广电局等部门协力支持,新修4个组通组公路5.7公里,改造学校危房6间,建起百亩花椒基地,为四个组111户468人拉通了自来水,新增程控电话33户,架通了八组的有线电视,32户农民盖起了新楼房。县扶贫局将高寒边远贫困村与扶贫重点村建设结合起来,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加快了高寒边远贫困村建设步伐。县交通局在工程项目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尽力支持高寒边远贫困村的修路建设,并将4个不通路村列入通达工程,解决了贫困村群众行路难问题。水保局在解决贫困村人畜饮水问题上,积极主动,凡有引水工程的地方,局里都有技术人员在现场测设,并无偿提供水管、水泥等物资支持,40多处饮水工程顺利完成。县电信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开河至梁家坟、清油河至油坪沟等8处投资150多万元,完成了电缆铺设工程,在湘河、十里坪、青山等乡镇投资400多万元,新建交换点和基站,解决了山区群众通讯难的问题。县发展计划局为包扶的贫困村争取资金,新建了横跨丹江150多米的钢丝桥。以双店村为中心的开河流域治理工程还被列为商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镇村干部和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和主人翁精神,在高寒边远贫困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白鲁础乡包村干部王先成,为修通白鲁础村通村公路,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投入到公路建设中,吃住在工地,和群众一道抬炸药上山,抬石头垒石坝,一干就是三个多月。青山乡跃进村支书韩东成带领村委会4名干部日夜奋战在基础设施建设工地,新修改造蜿蜒在四道山梁、三道沟壑之间的32.5公里的村组公路。
两年来,全县已向25个高寒边远贫困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38处,其中,新修村组公路98公里,改造村组公路186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49公里,解决了5222人的饮水困难;延伸程控电话线路152公里,发展电话2900余部;架设电视入网线路24公里,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6处,大部分村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改造群众危房635户1863间,修缮校舍6850多平方米,建标准化卫生所10所。通过改房、改水、改厕、改渠、改圈;治穷、治愚、治脏、治乱、治差;通水、通路、通电、通迅、通广播电视的大改大治大扶持,高寒边远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漂亮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条通村通组公路环绕着村庄田野。随着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不久的将来,高寒边远贫困村的历史将在商南干部群众的努力下被改写,高寒边远山区将成为商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雷勇 丁普录 周银祥 刘丹江)
|